阜宁大糕:凤阳记忆里的甜蜜传承
你们知道吗?在凤阳这座充满明文化记忆的古城里,藏着一种能甜进人心坎里的传统点心——阜宁大糕。每次路过凤阳花鼓表演的广场,总能看见老人们边看表演边掰着这种雪白的米糕,花鼓咚咚声和糕点的甜香仿佛穿越了六百年的时光。
说起阜宁大糕的来历,还真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传说当年朱元璋在凤阳修建皇陵时,当地百姓用糯米粉蒸制这种长条状的糕点慰劳工匠,因为其"糕"与"高"同音,寓意着步步高升。后来这种糕点就成了凤阳人逢年过节、婚庆寿宴的必备品。现在的凤阳博物馆里,还陈列着明代糕点模具,跟现在做阜宁大糕的工具简直一模一样。
这白白软软的米糕可不只是好吃那么简单。主要用糯米粉和粳米粉制作的它,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当点心。我们这儿的老人总说"胃不舒服嚼块糕",其实是因为糯米能温补脾胃,粳米能益气止泻。上次我邻居家孩子考前焦虑吃不下饭,他奶奶就天天给他蒸阜宁大糕,说既好消化又能补充体力。不过糖尿病患者可得注意,这甜蜜的滋味确实要适量品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记得我第一次尝试做阜宁大糕时,可是闹了不少笑话。那是个周末的早晨,我按奶奶教的方子,把糯米粉和粳米粉按2:1的比例混合。本以为很简单,结果水加多了,面团粘得满手都是。奶奶笑着过来救场,边撒干粉边说:"和面要像打花鼓,得有轻有重。"她教我先用筷子搅成絮状,再用手轻轻揉搓,果然就不粘手了。最有趣的是擀面步骤,要把面团擀成薄如纸张的面皮,我总怕擀破不敢用力,结果奶奶示范时,擀面杖在她手里就像花鼓棒般灵活,面皮在她手下神奇地变成了一张完美的"白纸"。
制作教程来了
第一步备料:需要糯米粉200克、粳米粉100克、白糖50克,还要准备芝麻、核桃等馅料。记得要用石磨磨的米粉才最香,我在城南老街上买的传统石磨粉,蒸出来确实比超市的香很多。
第二步和面:把两种米粉混合后,慢慢加入温水。这里有个小窍门——水温要60度左右,太烫会把米粉烫熟,太凉又不容易成型。边加水边用筷子搅拌,直到没有干粉为止。
第三步揉团:现在要上手揉面了。在案板上撒些干米粉,把面团揉到光滑不粘手。我第一次做时揉得太久,奶奶说这样会影响口感,其实揉到"三光"就行——面光、手光、盆光。
第四步擀皮:这是最考验手艺的步骤。要把面团擀成2毫米厚的薄片,记得要撒足够的干粉防粘。我第一次擀得厚薄不均,后来发现要从中间往四周均匀用力,就像打花鼓时手腕要转圈一样。
第五步铺馅:在面皮上均匀撒上芝麻糖馅,还可以放些桂花或者核桃碎。我在馅料里加了点糖渍橘皮,蒸好后带着淡淡的果香,邻居尝了都说有创意。
第六步蒸制:把整理好的糕坯放入铺了湿布的蒸笼,水开后大火蒸15分钟。千万别急着开盖,要焖5分钟防止回缩。上次我急着看成果,提前开盖结果糕体塌陷,成了"凹宁大糕"。
第七步切块:蒸好的大糕要放凉后再切,不然容易粘刀。传统切法是切成手指宽的长条,每切一刀都要擦擦刀面,这样切出来的糕块才整齐漂亮。
最后要注意的是,保存阜宁大糕最好用油纸包好放在阴凉处,千万别放冰箱,否则会变硬。如果真的变硬了,也别急着扔,蒸锅回蒸一下又能恢复软糯。
现在每次听到广场上传来凤阳花鼓的节奏,我就会想起奶奶教我做糕的情景。这种传承了六百年的甜味,不仅留在唇齿间,更印在凤阳人的记忆里。下次你们来凤阳,不仅要听花鼓戏,更要尝尝这带着历史甜香的阜宁大糕,保证让你们尝到明朝至今不曾改变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