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苓北町灯塔,做一份治愈乡愁的海南琼式月饼
朋友,你有没有在异国他乡突然特别想吃一口家乡味道的时候?去年中秋,我就在日本苓北町的灯塔值班室里,对着窗外漆黑的海面,疯狂想念起海南那种皮酥馅软、咸甜交织的琼式月饼。这玩意儿啊,不像广式月饼那么油润甜腻,也不像苏式月饼那么层层掉渣,它是种独特的“糖浆酥皮”,口感介于酥与软之间,一口下去,酥皮窸窸窣窣落在掌心,露出里面饱满油润的馅料,咸蛋黄、椰丝、冬瓜糖、核桃仁……各种香气在嘴里炸开,简直是慰藉心灵的良药。
琼式月饼特别实在,馅料里坚果多,糖和油的比例也相对克制,能快速补充能量,又不会甜得发齁。里面的咸蛋黄富含卵磷脂,椰丝和坚果提供优质脂肪,特别适合用脑过度、需要补充体力的朋友。像我这种常年在灯塔值班,作息不规律,时不时要熬夜盯着航道的人,吃上一块,配杯浓茶,既能顶饿,又能让心情瞬间明亮起来。当然,老人小孩吃也很合适,牙口不好的人也能享受那种酥软。不过糖尿病患者和严格控糖的朋友就得稍微注意一下,浅尝辄止啦。
从备料到出炉,手把手教你复刻灯塔风味
那天晚上,思乡情切,我干脆在灯塔的小厨房里捣鼓起来。下面就把我的经验,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分享给你。
第一步:准备馅料(这是风味的灵魂)。正宗的琼式月饼常用“椰丝核桃蛋黄馅”。你需要:椰丝200克、核桃仁100克(烤香切碎)、咸蛋黄8颗(喷白酒蒸熟碾碎)、糖冬瓜100克(切丁)、熟面粉80克(面粉炒微黄)、花生油80克、白糖100克、水适量。把所有材料在大碗里混合,慢慢加水,能捏成团不散开就行。馅料要提前准备好,分成每个约60克的小球,放冰箱冷藏定型,这样才好包。
第二步:制作神奇的糖浆酥皮。这是琼式月饼的精华!皮的材料分两部分:一是“水油皮”——中筋面粉200克、花生油50克、转化糖浆30克(这是关键!让皮有微酥感且回软快)、水80克,揉成光滑面团;二是“油酥”——低筋面粉120克、花生油60克,搓成团。把水油皮和油酥分别分成等份,用水油皮把小油酥包起来,像包汤圆一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步:开酥,让层次感出来。把包好油酥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牛舌状,从上往下卷起来。所有面团都卷好后,盖上湿布松弛15分钟。然后重复一次这个擀开再卷起的动作。这样两次开酥,皮子才会有那种层层叠叠的酥软效果,而不是像桃酥一样完全粉酥。这是我失败好几次得出的经验,第一次做的时候我心急,只擀卷了一次,结果烤出来的皮虽然也酥,但缺乏那种柔韧的层次感,更像是脆饼,放凉后还容易干硬。所以,耐心点,这15分钟的松弛绝对不能省。
第四步:包馅与成型。把松弛好的酥皮卷从中间按下去,两头往中间捏,然后擀成圆片。把冷藏定型的馅料球包进去,用虎口慢慢往上推收口。这个动作要轻柔,因为皮很酥。收好口后,稍微搓圆,然后用手掌轻轻压扁,成一个厚约1.5厘米的饼坯。传统的琼式月饼会用模具印上花纹,我在灯塔没模具,就找了个小瓶盖,在中间印了个圆痕,也挺别致。
第五步:烘烤与上色。烤箱提前预热到180度。在饼坯表面刷上一层薄薄的蛋黄液(只刷蛋黄,颜色才金黄漂亮)。送入烤箱,先烤15分钟定型。然后取出来,再刷一次蛋黄液,这样颜色更饱满。调低温度到170度,再烤15分钟左右,看到月饼表面金黄酥脆,边缘微微泛出棕黄,香气四溢时,就大功告成了!
一些小贴士,让你的月饼更完美
刚烤好的月饼皮是酥脆的,别急着吃!琼式月饼的精髓在于“回油”。等它完全冷却后,密封保存一到两天,饼皮会吸收馅料的水分和油分,变得酥软油润,这个时候才是口感巅峰。灯塔海风大,空气潮湿,我通常放两天就回软得刚刚好。另外,馅料里的熟面粉是防止馅料在烤制过程中爆裂的关键,不能用生粉代替。最后,烘烤时间只是个参考,每个烤箱脾气不同,最后几分钟一定要盯住,颜色到了就出炉,千万别烤过了,否则馅料会偏干,失去那份油润感。
那晚,当月饼的香气飘满灯塔值班室,我配着一壶绿茶,看着远处海平面上缓缓升起的月亮,感觉整个海岛的温暖仿佛都浓缩在了手里这块小小的月饼里。美食真的能穿越距离,把人和思念的地方紧紧连在一起。你不妨也试试看,在任何一个你想念温暖的地方,亲手创造这份属于你的、带着故事的中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