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董店里的阜阳格拉条
你说这年头谁会在古董店里做格拉条啊?我那间堆满明清瓷器和老榆木家具的铺子,平时飘的都是檀香味,今儿个愣是让芝麻酱和蒜汁抢了风头。为啥非在这儿折腾?您听我慢慢道来——这格拉条啊,它本身就是个"活古董"!
从三国战场飘来的香味
相传诸葛亮在阜阳打仗时,士兵们把面粉揉成粗条,直接扔进大锅快煮,捞起来拌上野菜酱料就能填饱肚子。这吃食扛饿又方便,慢慢就演变成现在碗里这根筋道十足的格拉条。为啥叫"格拉"?阜阳方言里是"搅拌"的意思,您看最后那道拌酱料的工序,筷子上下翻飞不就是"格拉格拉"的么?
这面食特别实在,面粉转化成能量慢,吃一顿管大半天。手工揉的面团带着细微气孔,比机器面更好消化。夏天配黄瓜丝清爽,冬天多加辣油发汗,老人小孩都能吃。上次有个搞书法的大爷来我店里,指着墙上的匾额说:"这格拉条啊,就跟颜真卿的楷书似的,横平竖直里藏着千百种力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榆木案板上的魔法
我在古董店后院支了个灶台,用的还是祖传的槐木案板。做格拉条得选高筋面粉,加一撮盐增加韧性。重点来了——水量要分三次加,第一次搅成雪花状,第二次揉成团,第三次蘸水"扎面",这样面团才光溜。我习惯在面粉里埋个鸡蛋,这是跟我太奶奶学的土方,煮出来的面条格外黄亮。
醒面时我顺手给唐三彩马擦灰,等半小时后面团松弛了,就得使出浑身力气揉面。要揉到什么程度?扯开面团能看见蛛网似的膜,甩在案板上"啪"一声响。这时候搬出带孔的特制格拉条床子,把面团塞进去压成粗条,直接下沸水锅。看着面条在铜锅里翻滚,跟窗外那些青花瓷瓶映着的流云一个样。
拌酱就像修文物
最关键的调料是芝麻酱。我在景德镇瓷碗里调酱时特别小心——先兑温水慢慢化开,再舀两勺刚泼好的辣椒油。蒜一定要现擂,石臼里搁点盐,砸出来的蒜泥才香。上次用铜杵捣蒜时,有个收藏紫砂壶的客人笑我:"您这架势跟修复青铜器差不多。"
这时候面该出锅了,得趁热快速过凉水,面条会更弹牙。抓一把垫上绿豆芽,铺上黄瓜丝,浇上深褐色的芝麻酱,最后点几滴十年陈酿的香醋。记得有回我给格拉条摆盘时,顺手用香菜叶拼成青花瓷上的缠枝莲纹,客人举着筷子半天舍不得搅开。
老主顾的隐藏菜单
常来店里的几位都知道,我柜台底下藏着自制的西瓜酱。要是熟客点"暗号",我就舀半勺拌进面里,甜咸交织的复合味立刻让格拉条活色生香。有个玩玉器的老师傅总说:"这口味道啊,比鉴定和田玉还讲究火候。"
注意事项可得记牢:煮面水要宽,下面后立即搅散;拌酱前把碗温一下;胃不好的朋友可以把蒜泥煸香再拌。最后提醒您,正宗的阜阳格拉条吃完碗底必须剩层酱,这叫"福根",要是刮得太干净,阜阳人该说您不懂规矩啦!
此刻夕阳斜照进店堂,格拉条的香气缠绕着博古架上的器物。客人们吸溜面条的间隙,还在争论墙角那座钟是法兰西货还是广作精品。您说这碗面到底吃的是滋味,还是百年的烟火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