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穿越千里的兰州味道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3

一碗穿越千里的兰州味道

记得我第一次在兰州老街的巷子里,看到老师傅用煤炉熬牛肉汤的场景——那口黝黑的大铁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牛大骨在翻滚的汤里沉浮,整个巷子都飘着勾魂的香气。老师傅说,这碗面的魂就在煤炉慢火熬出的汤里,电灶可出不来这般醇厚的滋味

百年老汤的江湖传说

兰州牛肉面可不是普通的面条,它有个响当当的名号叫"中华第一面"。清朝嘉庆年间,有个叫陈维精的回族厨子,用十几种香料调配出独门汤底,专门给往来丝路的商队解乏。西北早晚温差大,这碗热汤面既能驱寒,又因用了草果、花椒这些温中散寒的香料,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现在办公室坐久了腰酸背痛的年轻人,来一碗发发汗最是舒坦。

去年冬天我特意弄来个传统煤炉,按老师傅的方子熬汤。煤火不像燃气那么暴烈,文火慢炖六个钟头,把牛腿骨里的胶原蛋白都熬化了,汤色奶白奶白的。有回我偷懒改用高压锅,结果汤是清了,可那份挂喉的浓稠感彻底没了,这才信了老师傅说的"急火出清汤,慢火出浓汤"。

一碗穿越千里的兰州味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煤炉牛肉面修炼手册

准备材料得讲究:牛腿骨两斤、牛腩一斤半,兰州拉面专用面粉500克,还有草果、香叶、白芷等香料包。最关键是蓬灰水,这是让面条筋道的秘密武器

第一步熬汤是关键。煤炉生火后先别急着放大锅,等明火转成蓝火苗再坐锅。牛骨焯水后放进大铁锅,注满冷水,扔几片生姜。记住水要一次加足,中途添水汤就泄了气。煤炉火候靠风门调节,汤刚滚时开大风门,冒小泡后关小风门,就留条缝慢慢煨着。

熬汤的空当正好和面。面粉加勺盐,蓬灰水要分三次加,每次都要揉到面团完全吸收。最后抹层菜籽油,醒面两小时。这期间得不时去看汤锅,撇浮沫就像给汤做按摩,撇得越勤汤越清亮。

等汤熬了四小时,把牛腩切大块下锅,香料包装进纱布袋一起慢炖。这时候满屋都是复合香气——草果的辛香混着牛肉的奶香,从窗户飘出去,能把整条街的邻居都馋醒。

拉面最见功夫。醒好的面团搓成条,抹上油,边拉边甩。我头回拉面时太紧张,面条老是断,后来发现要顺着面的筋性拉,就像太极推手,欲扬先抑。从毛细到韭叶,全凭手上巧劲。

煮面要锅大水多,滚水下锅三浮三沉。捞面时手腕一抖,面条在笊篱里盘成宝塔形,浇上滚烫的牛肉汤,铺几片透亮的牛腩,撒把香菜末,最后泼上油泼辣子——嚯!这碗面齐活了!

吃货必看小贴士

煤炉熬汤切记三点:火候宁小勿大,汤锅不能盖严实,还有千万记得给炉子加烟囱。我有回在厨房试做没装烟囱,差点触发烟雾报警器。和面时蓬灰水别贪多,否则面条发苦。要是买不到蓬灰,用盐碱水代替也行,就是筋道稍逊。

吃面也有讲究,老兰州人都说"汤要烫嘴面要溜",趁热吸溜着吃才够味。剩下的牛肉汤别扔,下顿煮馄饨、泡馍都是极品。这碗面最妙的是,煤炉煨出的汤隔夜再热,味道反而更厚实,就像岁月熬煮的生活,越品越有滋味。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