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茶馆复刻西藏风干肉,我找到了连接两个高原的秘方
各位茶客们好啊!我是咱茶馆后厨的老陈,平时既管炒菜也管修网络——没想到吧?今天要给大伙儿露一手咱茶馆的新菜:西藏风干肉!您可能要问,天津茶馆咋做起藏区美食了?上周给雅间装路由器时,一位常来喝茶的藏族画家说起家乡风干肉,馋得我当场决定要复刻这道高原美味。
这风干肉可是藏区人民的智慧结晶!高原气候干燥寒冷,新鲜肉类不易保存,他们就发明了这种天然冷冻脱水法。做好的肉能存放大半年,蛋白质含量是鲜肉的3倍,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健身人群和需要补充营养的老人孩子。去年冬天我给茶馆换暖气片时,就靠兜里揣的几块甘肃朋友送的风干肉,在零下十度的屋顶干了三小时活都不觉得饿。
天津茶馆版西藏风干肉制作全记录
第一步选材最关键。大清早我去清真牛羊肉铺挑了二斤牛后腿,要选带着薄薄脂肪层的瘦肉。藏族画家说在高原都用牦牛肉,咱在天津就用黄牛肉替代,记得一定不能水洗!用干净毛巾蘸高度白酒擦三遍,这个消毒法还是我修茶馆冰柜时跟老师傅学的。
第二步改刀有讲究。顺着肌肉纹理切成长条,每条约两指宽一指厚。记得去年第一次做时,我逆着纹理切块,结果风干后肉质松散像肉松。这次我把肉条摆在竹筛上,撒了粗盐、花椒粉和少许孜然,天津湿度大,特意加了点辣椒面防霉。
第三步的悬挂位置我动了脑筋。茶馆后厨最通风的是西墙排风扇旁边,但正对着路由器。灵机一动把肉挂在网络信号最强的梁柱下,既保证通风又不会影响WIFI——毕竟还要靠手机查菜谱呢!这里分享个IT小技巧:挂肉前我用手机测速软件找了全厨房信号最弱且通风的位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步等待需要耐心。天津春秋季最合适,夏天得放空调房,冬天要挂暖气旁。第三天下班时发现内层肉条有点发黏,赶紧启动备用方案:用茶馆修好的旧风扇对着吹,温度调到20度——这个度数是我修过多台智能温控设备后总结的黄金数值。
等到第七天,肉条变得像红木筷子般硬挺,表面泛起淡淡白霜。扯开一条能看到丝状纤维,闻着有松木混合香料的特殊气味。这时要第五步蒸制,水开后上笼蒸20分钟,肉质会变得柔韧耐嚼。蒸笼出气的瞬间,整个后厨飘起的香气,把隔壁茶室客人都引来了。
最后切片装盘时,要第六步斜刀切成薄片,配着茶馆自制的砖茶最能解腻。有位老茶客尝了直说像他年轻时在青海吃过的味道,非要买半斤带回家下酒。
这几个坑我替您踩过了
1. 上次我用保鲜膜包裹肉条,结果第三天就闷出霉点。现在改用纱布遮盖,既防尘又透气
2. 切肉时女儿来电话说家里网络断了,分心把肉条切太薄,风干后碎成渣渣。建议处理肉类时把手机调静音
3. 尝试用烤箱低温烘烤代替自然风干,成品虽然快但少了那种穿越高原阳光的醇厚风味
现在这道菜成了茶馆隐藏菜单,总有熟客提前三天预订。昨天修点菜系统时,我正考虑要不要把它正式录入菜单。您要是来茶馆,说是看了老陈的文章来的,我可能还会送您一小碟试吃装——当然得等我修完收银机的打印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