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牛肉馍:天井里的烟火传奇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5

亳州牛肉馍:天井里的烟火传奇

记得第一次在亳州老城的天井里见到做牛肉馍的师傅时,我正蹲在青石板上啃烧饼。那位老师傅把面饼甩得噼啪作响,牛肉馅的香气混着晨雾飘过来,我手里的烧饼瞬间就不香了。后来才知道,这看似朴实的牛肉馍,竟是华佗故乡流传千年的药膳小吃

传说这味道和华佗有关。东汉末年亳州瘟疫横行,华佗把温中健脾的香料碾进牛肉,裹在面皮里烤成干粮分给百姓。没想到这充饥物不仅扛饿,还能缓解胃寒腹泻。现在的牛肉馍仍保留着药食同源的智慧:小茴香暖胃行气,花椒驱寒除湿,牛肉补中益气,特别适合脾胃虚寒的上班族和体弱的老人。去年冬天我邻居家孩子总闹肚子,试着吃了半个月牛肉馍,现在小脸红扑扑的,跑起来像个小炮仗。

天井里的传承手艺

要说最地道的牛肉馍,还得看老城区的天井作坊。清晨五点的天井最有意思——石磨吱呀转着磨香料,竹匾里醒着的面团胖得像云朵,老灶台的火苗舔着铁鏊子,这些物件在四水归堂的天井里排开,俨然就是个露天厨房。老师傅说天井聚气,面坯在这里醒发得特别饱满,烤出来的馍能存住肉汁的魂。

亳州牛肉馍:天井里的烟火传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跟着老师傅学手艺

第三次去亳州时,我死皮赖脸缠着天井里的李师傅学了七天。现在把要领总结成五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选肉就有讲究。得选黄牛后腿的紫盖肉,这部位的肉纤维像梳子齿般整齐。我第一次图省事用了牛腩,结果烤制时肥油渗出面皮,成品像油饼。李师傅教我把肉冻到半硬,逆着纹理切薄片再改刀成糜,这样既保留肉筋的弹性又不塞牙。

第二步调馅是灵魂。每斤肉配8克小茴香是要诀,记得用石臼现舂,香味才能钻进行肉缝里。有回我偷懒用了预制香料粉,李师傅一闻就皱眉:"这香味浮在表面,根本没钻进肉里!" 正宗的要加一勺牛骨髓汤,再把香葱末埋在馅料中间,防止出水影响面皮酥脆。

第三步和面讲究三光。我总掌握不好水量,不是粘手就是干裂。李师傅抓着我的手教:"你看,面光盆光手光,这面就醒了七分。" 最妙的是饧面时要盖湿布悬在井口,利用井口的水汽让面团保持湿润。

第四步包制暗藏玄机。取200克面团擀成牛舌状,铺馅料要留出三指宽的收边。像卷席子那样边卷边抻,最后旋成罗盘状。我头三次都破皮露馅,李师傅笑我包的是"开花馍",后来才悟得要像捧西瓜那样托着底转。

第五步烙烤见证功夫。铁鏊子得烧到撒水珠跳芭蕾的温度,刷层薄薄的牛油。馍坯下锅先用手背试温,烫得缩手就正好。李师傅教我用竹签在馍面扎几个气孔,翻面时像转太极推手。那次我盯着金黄的馍数秒,竟看见馍皮在呼吸般起伏,突然懂了什么叫"活着的面点"。

注意事项要记牢

新手常犯的错我基本都试过:面团发过头会带酸味,肉馅剁太碎失去颗粒感,最要命的是火候急躁——表面焦了内里还生。现在我家厨房贴着小纸条:"烙馍如练功,急火攻心,文火养性。" 上次朋友来学,我特意强调翻馍要用手背快速轻触,他非不信邪用手指试,现在还能看见烫出的水泡

如今我在自家天井支起小鏊子,邻居孩子总扒着门框等第一锅馍。当牛肉混着小茴香的香气漫过马头墙时,我忽然明白,这酥脆喷香的食物里,藏着亳州人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关键词: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