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林里做一碗有灵魂的山西刀削面
嘿,朋友!要是你跟我一样,既爱琢磨做菜又痴迷戏剧,就会明白——刀削面简直是面条界的哈姆雷特。今天咱们不在厨房,偏要跑到溪头竹林里做这道山西招牌。你闻见没?竹叶清香混着面香,连林子里的小麻雀都扑棱着翅膀来当观众了。
这碗面啊,可是碳水界的实力派。小麦全麦粉揉的面团能攒足劲道,老陈醋一浇开胃解腻,肉臊子炖得烂烂的,特别适合消化不好的老人家、长身体的学生娃。上次我在老年大学食堂教课,七八个戴老花镜的爷爷奶奶组团来学,说削面比打太极还上瘾!
竹林剧场准备开演
先说说咱们的天然厨房:溪水哗啦啦当背景音乐,青石板是现成操作台,竹筛子摆开当道具架。我带了个便携煤气灶,铁锅往溪水里刷两下就锃亮。重点道具得亮个相——削面刀!这铁家伙长得像拱桥,刀刃带弧线,握在手里得像握短剑似的腕子发力。
和面这出戏是序幕。两斤山西高筋粉兑半勺盐,溪水慢慢往里扑。我有个独门秘籍:加一勺土豆淀粉!这样削出来的面边缘半透明,入口特别滑。揉面要揉到什么程度?嘿,记得我排话剧《面团革命》时让演员真揉面,有个小伙子揉得衬衫后背全湿透,面团往地上一摔——Duang!像个实心球纹丝不动。对!就要这个劲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削面才是重头戏
现在到了戏肉部分!左手托醒好的面团,右手横握削面刀。站成弓步,对着滚水锅——手腕发力!嚓!嚓!嚓!柳叶状的面片凌空飞进锅。这儿得插播我的翻车史:第一次削面,我当是在排《罗密欧与剑客》,潇洒地甩腕子,结果面条黏在锅沿像破渔网。老师傅当场喝住:“你这是削面还是写草书?”
正确姿势是:肘部贴紧腰侧,靠手腕钟摆式运动。削出的面片应当中间厚边缘薄,像麻雀舌头似的。落水三秒就浮起来,在锅里翻腾像银鱼群。这时候把早上煨好的肉臊子连汤带肉舀进竹筒,搁在溪水里湃着的搪瓷缸,居然是三年前在平遥古城买的纪念品!
收官要有仪式感
捞面要快准狠,长筷子一夹一转,面在漏勺里堆成小山。浇上深琥珀色的老陈醋,臊子连汤带肉泼上去,最后撒把嫩葱花。喏,把这碗面端到溪边石头上,翠竹倒映在面汤里,筷子一搅——戏的高潮就到了!
说几个要紧提示:削面时锅要始终保持沸腾状态;面团宁可偏硬不能软,软了削不出棱角;要是带小孩体验,记得给削面刀绑上防滑布。最后悄悄告诉你,我在竹林里做面时,总爱给每碗面起名字,刚才这碗叫《竹影刀光》,面片削得特别飒爽!
你瞧,戏剧导演的毛病又犯了不是?可做菜和排戏本来就是一回事——都得把平凡食材变成让人念念不忘的精彩瞬间。下次来竹林,我教你用削面刀削梨皮,那才叫绝活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