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一口涟水鸡糕,品一段宣城旧梦
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那些山珍海味,就来唠唠一道听着朴实,吃着惊艳的地方小吃——涟水鸡糕。您可别被这“鸡糕”二字给唬住了,它可不是什么西式点心,而是咱安徽宣城一带传承了百年的地道风味。您要是去宣城,除了看那白墙黛瓦的徽派古建,赏那“纸寿千年”的宣纸,要是不尝上一口这涟水鸡糕,那这趟旅行可真算是不完整了。
说起这涟水鸡糕的来历,那得追溯到明清时期。那时候,宣城作为徽商故里,经济文化那叫一个繁荣。徽商们走南闯北,见识广,对吃食自然也讲究。这鸡糕,据说最初就是某位徽商家的厨娘创制的。她寻思着,既要保持鸡肉的鲜美,又要让口感更加细腻,方便老人和孩子食用,于是便将鸡脯肉细细捶打成茸,混以薯粉等物,蒸制成糕。因其成品色泽如玉,口感滑嫩,形似块糕,又诞生于涟水河畔的区域,便得了“涟水鸡糕”这个雅名。它的功效也实在,鸡肉本身温中益气,蛋白质丰富,经过这般处理,更易消化吸收,实乃老少咸宜的滋补佳品,特别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以及追求健康饮食的你我。
手把手教你复刻宣城老味道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就把这涟水鸡糕的详细做法,跟您一步步道来。这可不仅仅是菜谱,里面还融入了我自个儿几次失败后总结出的经验,您可得瞧仔细了。
第一步,选材。主料就两样:鸡胸肉和红薯淀粉。鸡胸肉得选新鲜的,颜色粉嫩、触之有弹性的为佳,大约需要300克。红薯淀粉是关键,它能让鸡糕产生那种独特的Q弹口感,约需150克。另外,您还得准备几个鸡蛋,一点点猪肥膘(别怕,这是让鸡糕润而不柴的秘密武器),以及姜末、葱白、料酒、盐和白胡椒粉这些调味料。
第二步,处理鸡肉。将鸡胸肉表层的筋膜剔除干净,然后切成小块。把那一小块猪肥膘(大概拇指大小)也切碎,和鸡肉块一同放入料理机。加入几片姜、一截葱白,再倒入约两大勺料酒和一小勺盐。这里有个小窍门,我头一次做的时候,直接就把所有东西丢进去打了,结果发现肉糜不够细腻,蒸出来口感略有颗粒感。后来学乖了,要分次、间断性地搅打,每次打十几秒就停下来,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再搅和搅和,确保没有大块残留。如此反复三四次,直到肉糜变得极其细腻、粘稠,提起筷子能拉丝的状态才算好。
第三步,调制肉糊。在打好的细腻鸡茸中,分次加入红薯淀粉。切记,不要一次性全倒进去,那样容易结块,搅拌不均匀。每加一次,就用筷子或刮刀彻底搅拌均匀,感受肉糊的阻力逐渐变大。接着,打入2个鸡蛋清(蛋黄留用),继续顺着一个方向用力搅拌。这个过程需要点耐心,要让蛋清、淀粉和肉茸充分融合,搅打到肉糊色泽发亮,质地均匀顺滑,用勺子舀起一勺,倒扣时肉糊能缓慢流下,而不是迅速滴落,这个状态就对了。最后,根据口味再加入适量的盐和白胡椒粉调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步,准备容器与蒸制。取一个深盘或者饭盒,内壁均匀地刷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方便后续脱模。将我们调好的鸡糕肉糊倒入容器中,用沾了水的勺子或者刮板将表面抹平。接下来,之前留下的蛋黄派上用场了。将蛋黄打散,用刷子均匀地刷在鸡糕糊的表面。这一步不仅是为了让成品色泽更漂亮,金黄诱人,还能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蛋皮,增加风味。
第五步,上锅蒸。在蒸锅里加足水,烧开。水沸腾后,将装有鸡糕的容器放入蒸屉,盖上锅盖,转中火蒸约25-30分钟。判断是否蒸熟,可以用一根牙签插入鸡糕中心,拔出来如果是干净的,没有带出生肉糊,那就大功告成了。
第六步,冷却与切块。蒸好的鸡糕不要急着取出,先关火焖个三五分钟,让它有个缓冲。然后取出,自然冷却至不烫手。这时候的鸡糕已经定型,用一把薄刀沿着容器内壁划一圈,就可以轻松倒扣脱模。最后,根据您的喜好,切成厚片或方块,就可以享用了。
几点心得,让您的鸡糕更完美
这涟水鸡糕,可以直接切片当冷盘,蘸点香醋或辣酱油,鲜美无比;也可以用它来烧汤、烩菜,吸饱了汤汁的鸡糕,口感更是妙不可言。最后,再唠叨几句注意事项。首先,搅拌肉糊一定要始终顺着一个方向,这样有利于蛋白质分子链接,让鸡糕更有弹性。其次,蒸制时火候不能太大,保持中火即可,否则表面容易产生蜂窝,影响美观和口感。最后,淀粉最好用红薯淀粉,它的黏性和透明度都比其他淀粉要好,是成就涟水鸡糕独特口感的不二之选。
您看,这看似简单的一道地方小吃,背后却蕴含着宣城人对食材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智慧。它就像那浸润了时光的宣纸,质朴无华却韵味深长;也像那矗立百年的徽派马头墙,于细节处彰显匠心。有机会,您不妨也试着做一做,在厨房的烟火气里,感受一番这座文化古城的舌尖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