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街头的海南鹧鸪茶
你们知道在海南的夏天,当地人是怎么解暑的吗?不是可乐也不是冰奶茶,而是一壶壶琥珀色的鹧鸪茶。去年我在国頭村边的老灶台前,跟着阿婆学做这茶时,她掀开陶罐那瞬间,薄荷混着槟榔花的香气噗地涌出来,整个厨房像被海风洗过一样。
这茶特别适合三类人:整天对着电脑的上班族(能缓解眼疲劳)、吃多了海鲜肠胃不适的游客(有消食化积功效),还有像国頭村渔民那样常年在高温下劳作的人。村里老中医说,鹧鸪茶里含有的黄酮类物质,比普通凉茶更能对抗暑湿引起的头重脚轻。
古法制作五部曲
第一步采茶就有讲究。要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去村后火山岩山坡摘鹧鸪茶树的老叶。记得阿婆教我用指甲掐叶梗,发出"咔"声的才合格。有次我贪方便下午去采,阿婆一摸叶片就摇头:"日头晒过的叶子,煮出来茶汤会涩口。"
第二步萎凋要把叶片铺在竹筛上,放在榕树荫下晾够三小时。我在国頭村学的时候,正午突然下雨,慌忙把茶叶搬进灶房,结果阿婆笑着抓了把茶叶在掌心搓了搓:"你闻,雨水惊过的叶子反而更香了。"后来我才明白,微发酵能激发槟榔花香。
最关键是第三步炒茶。铁锅烧到冒青烟时,得徒手把茶叶撒进去快速翻动。我刚学的时候戴了烘焙手套,阿婆直接把我手套扯掉:"手掌贴锅底试温,感觉到刺疼就撒茶叶!"现在我的右手腕还留着当时烫的水泡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的翻车经验谈
第四次制作时我自作聪明,把陶罐换成玻璃壶,结果茶水刚滚就听见碎裂声。阿婆一边扫玻璃碴一边说:"鹧鸪茶要用粗陶罐,它的气孔会呼吸。"后来我发现,用村口那口老井水煮茶,茶汤会多丝甘甜,这就是水土相宜的道理。
最后焖茶时,阿婆教我在罐口盖芭蕉叶,用红绳绕三圈。她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芭蕉叶的酯类物质会随水汽渗入茶汤。现代人用保鲜膜代替,永远做不出那个韵味。
三个关键提醒
要是你也在家试做,记住茶汤煮到蝉翼色就要离火,我第一次煮成酱油色,苦得整条村的狗都在叫。孕妇要少喝,去年村里有个媳妇喝太多,半夜脚抽筋被送去卫生院。最好配着椰子糕喝,甜点能中和茶碱对胃的刺激。
现在每次熬鹧鸪茶,看着灶火映在土墙上的光斑,都会想起国頭村那个夏天。阿婆去年走了,但她的陶罐还留在老灶台上,罐底积着厚厚的茶垢,她说那是"茶的魂魄"。其实这哪是茶啊,分明是海岛人用烟火气酿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