嗦一碗苏州螺蛳粉,听一曲水磨腔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2

嗦一碗苏州螺蛳粉,听一曲水磨腔

朋友,你尝过苏州的螺蛳粉吗?别急着皱眉,也别下意识地捂鼻子。我知道,一提起螺蛳粉,很多人脑子里立马就蹦出那个“生化武器”般的酸笋味儿。但今天我想跟你聊的,是苏州这一碗——它啊,就像缂丝一样精致,像昆曲一样婉转,是螺蛳粉家族里一位特别的“江南闺秀”。

说来你可能不信,螺蛳粉这玩意儿,本是广西柳州的“土著”,怎么就跟千里之外的苏州扯上关系了呢?这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说起。那时,不少广西人来苏州的丝绸厂工作,思乡情切,便把家乡的味道带了过来。可苏州人是什么舌头?“南甜”的代表啊,哪受得了那般直白的酸辣?于是,智慧的融合发生了。本地的老师傅们,就像处理缂丝“通经断纬”的技法一样,开始对原版螺蛳粉进行精妙的“改造”。他们保留了螺蛳汤底的鲜,却用更温和的草药来熬制,减弱了那股子“冲”劲;酸笋的发酵时间缩短了些,让那股特殊的气味变得含蓄,更像苏州“腌笃鲜”里笋的醇厚;甚至,还会在汤里悄悄点一勺糖,不是为了甜,而是为了吊出那股子“鲜”来,让辣味变得圆润、柔和。这么一来,这碗粉便脱胎换骨,成了既能慰藉游子乡愁,又能讨好本地老饕的“苏式螺蛳粉”。它开胃驱湿的功效还在,那股子酣畅淋漓的劲儿也没丢,只是变得更容易亲近了,无论是怕辣的小姑娘,还是注重养生的长辈,都能在这碗粉里找到自己的乐趣

嗦一碗苏州螺蛳粉,听一曲水磨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家复刻一碗“水磨”螺蛳粉

听我吹得这么神,是不是心动了?别急,我这就把在家捣鼓这碗“苏式螺蛳粉”的方子分享给你,这可是我失败了好几次才总结出的经验

第一步,**备料如备戏**。做一碗好粉,好比唱一出好昆曲,行头(食材)得齐全。主角们是:干米粉(最好是广西产的陈米米粉,更耐煮)、石螺(或现成的螺蛳汤料包作为底子)、酸笋(量可以比广西版的减半)、炸腐竹、花生、木耳丝、酸豆角。而苏州风味的秘密,在于配角:几颗冰糖、一小把枸杞、两片香叶,还有一块猪筒骨。这些,就是让汤头变得“水磨”的关键

第二步,**熬汤是灵魂**。昆曲讲究“水磨腔”,一唱三叹,婉转悠扬。这锅汤,也得拿出“水磨”的功夫。猪筒骨焯水,与石螺(或汤料包)、香叶、姜片一同下冷水锅,大火烧开,撇去浮沫。**这里是我的独家经验了:我第一次做时,心急火燎,水一开就转小火,结果汤色浑浊,味道也单薄。后来学乖了,一定要保持中大火,让汤锅持续“咕嘟咕嘟”地翻滚至少40分钟,你看那汤色会慢慢从清变白,像牛奶一样,螺蛳的鲜和骨头的醇才会彻底释放出来。** 40分钟后,再加入冰糖、枸杞,转小火慢炖1小时。你会发现,加了糖的汤,辣味真的被“磨”平了棱角,入口更顺滑。

第三步,**处理酸笋**。地道的酸笋味道冲,为了更贴近苏州风味,可以把它切成细丝,在流水下冲洗一分钟,然后放入无油的锅里,小火慢慢焙干一部分“闷气”,这样处理过的酸笋,酸香犹在,但攻击性大减。

第四步,**煮粉与过凉**。另起一锅水,水要宽,放入干米粉,煮到用筷子能轻松夹断,但中间还有一丝白芯的程度(大概8-10分钟),立刻捞出来,放到冰水里“激”一下。这一步能让米粉口感Q弹爽滑,是保证口感的关键

第五步,**组装与调味**。把过完凉水的米粉捞入大碗,铺上处理好的酸笋丝、炸腐竹、花生、木耳丝、酸豆角。最后,将那锅精心“水磨”好的滚烫螺蛳高汤,滤去杂质,哗啦一声冲入碗中,瞬间,热气混合着酸、辣、鲜、香的复杂气味蒸腾而上。

第六步,**点睛之笔**。根据你的口味,淋上辣椒油,撒上葱花和香菜。一碗融合了柳州风骨与苏州韵味的螺蛳粉,就成了!

嗦粉之余,这些事儿得留心

粉虽好吃,但也有几点要提醒你。首先,这碗粉味道霸道,煮完家里难免“余音绕梁”,记得开窗通风。其次,螺蛳粉性偏寒凉,汤底也偏咸鲜,肠胃比较弱的朋友,一次别吃太多,或者嘱咐老板汤淡一点。最后,自己在家做,腐竹和花生这类吸油的配菜,下锅油炸时要注意火候,别炸糊了,影响口感和健康。

所以啊,下次如果你来苏州,除了听听昆曲,看看缂丝,不妨也钻进小巷子里,找一家其貌不扬的小店,嗦一碗经过江南文化“驯化”过的螺蛳粉。你会发现,原来粗犷与精致、直爽与婉约,可以在一只碗里,达成如此美妙的和解。那感觉,就像在评弹的吴侬软语里,忽然听到一句响亮的醒木,精彩得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