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祠堂里炖一锅新乡红焖羊肉
咱们今天要聊的这道菜啊,可是河南新乡的招牌——红焖羊肉。您要是冬天来新乡,满大街都飘着这味儿,香得能让人走不动道。说来有意思,这道菜的历史不算太长,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新乡一位姓赵的老师傅捣鼓出来的。他原本是想做一道既能解馋又滋补的硬菜,就把本地的山羊和川菜的焖烧技法结合了一下,没想到一推出就火遍了全城,成了新乡人秋冬季节离不开的“守护神”。
这红焖羊肉啊,功效可不少。羊肉本身是温补的,能驱寒暖身、补气养血,特别适合体质虚寒、手脚冰凉的人。里面炖得烂烂的胡萝卜,吸收了肉汁的精华,对眼睛好。整个一锅下肚,能从胃里暖到心里,浑身的寒气都给逼出去。所以啊,一到天冷,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或者像我这样整天在厨房里站着气血不太旺的厨子,都爱炖上这么一锅。
今天呢,我特意选在了我们家的老祠堂里做这道菜。祠堂平时肃穆,但逢年过节家族聚餐,这里也是烟火气最旺的地方。我觉得,用这种带着家族记忆的大灶铁锅,才能炖出最地道、最有魂儿的味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红焖羊肉的家常做法
好了,闲话不多说,咱们直接上手。做这道菜,您得备齐这几样:带皮羊腩肉两斤(一定要带点肥的,炖出来才香),胡萝卜三根,大葱一根,姜一大块,蒜头七八瓣。香料呢,需要豆瓣酱两勺,干辣椒几个(不吃辣可以不放),八角两颗,桂皮一小段,香叶两片,还有生抽、老抽、料酒、冰糖和盐。
第一步,处理羊肉。羊肉斩成麻将块大小,冷水下锅,加几片姜和两勺料酒,开大火煮沸。这步千万不能省,水开后会浮起很多血沫,得用勺子仔细撇干净,这都是腥味的来源。等没什么血沫了,把羊肉捞出来,用热水冲洗干净,沥干备用。记住,一定是热水,用冷水一激,肉质就容易收缩变柴。
第二步,炒糖色和爆香。锅里放点底油,放入四五颗冰糖,开小火慢慢炒。看着冰糖融化,从翻大泡到变成密集的枣红色小泡时,迅速把焯好水的羊肉倒进去,快速翻炒,让每块羊肉都均匀地裹上糖色。这时候,羊肉会呈现出一种很漂亮的焦糖色。接着,把葱段、姜片、蒜瓣以及所有香料(八角、桂皮、香叶、干辣椒)一起倒进去,继续翻炒,那股复合的香气“噌”一下就上来了。
这里啊,我得插一句我自己的经验。我第一次做的时候,心急火大,把糖色炒过头了,结果炖出来的羊肉带点苦味。所以您千万要耐心,用小火,看到颜色变成深红就立刻下羊肉,别犹豫。还有一次,我偷懒没撇净血沫,那一锅汤的味儿就差点意思,总感觉不够醇厚。这些可都是教训呐!
第三步,调味与焖炖。香味出来后,加入两勺豆瓣酱炒出红油,然后沿着锅边淋入两圈生抽提鲜,一小勺老抽上色。把所有材料翻炒均匀后,一次性加入足量的开水,水量要完全没过羊肉。大火烧开后,转为小火,盖上锅盖,慢悠悠地焖上一个小时。
第四步,加入胡萝卜。一个小时后,用筷子戳一下羊肉,已经能比较轻松地戳进去了。这时候把切好滚刀块的胡萝卜放进去,再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因为豆瓣酱和生抽都有咸味,所以盐要酌情少放。翻拌均匀后,继续盖上盖子,再焖它个二十分钟到半小时。
第五步,大火收汁与出锅。等到胡萝卜也软烂入味了,就开大火,把锅里的汤汁收浓。不用收得太干,留一些浓稠的汤汁,用来拌米饭或者蘸馒头,那才叫一个绝配。看着汤汁变得油亮亮、粘稠稠的,这锅红焖羊肉就成了!
几个小贴士要记牢
最后,唠叨几句注意事项。首先,羊肉焯水后一定用热水冲洗,这是肉质不柴的关键。其次,炒糖色是技术活,宁浅勿深,炒轻了顶多颜色浅点,炒过了整锅菜都会苦。再者,加水炖煮时务必用开水,同样是保护肉质。最后,盐一定要在羊肉炖得差不多了再放,放早了肉也容易紧。
好了,这锅在祠堂灶火上咕嘟了半天的红焖羊肉总算能上桌了。羊肉酥烂,胡萝卜甜糯,汤汁浓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得鼻尖冒汗,浑身舒坦。这吃的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份暖意和团聚的热闹劲儿。您也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