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素心:在寺院斋堂复刻武汉热干面的故事
说起武汉热干面啊,那可是过早界的扛把子!虽然咱们现在是在清净的寺院斋堂里做这道面食,但它的来历特别有意思。上世纪30年代,有个叫李包的食贩在汉口卖凉面,有天不小心打翻了麻油壶,面条拌了油只能重新烫热售卖,没想到香气扑鼻大受欢迎。这道面食融合了北方面条的劲道与南方调料的丰富,就像佛法无边,不分南北皆可度化众生。在寺院里做这个,既能让大家尝到市井烟火气,又符合素食清净的本意。
热干面的芝麻酱能润五脏、补肺气,石磨磨制的芝麻酱更保留了全营养。碱水面好消化,适合每天诵经念佛需要体力的师父们。豆芽、萝卜丁这些配菜,清脆爽口正好平衡芝麻酱的浓稠。不过肠胃虚弱的人要适量,因为芝麻酱比较腻。在斋堂里做这个,特别适合早晚课结束后补充能量。
备料如修行
寺院斋堂的版本要去掉葱蒜,咱们用香菇提鲜。主要需要:碱水面300克(够三四个人吃)、纯芝麻酱3大勺、萝卜干丁半碗、炸花生碎2勺、腌香椿末1勺(代替葱蒜增香)、生抽2勺、香菇粉1勺、醋半勺。最重要的是调芝麻酱——得用温开水慢慢澥,像参禅一样不能着急。我第一次在斋堂做时,直接用了凉水,结果芝麻酱结成小疙瘩,后来负责斋堂的静安师太提醒说"万物皆需温养",改用温水果然顺滑如丝。
制作如禅修
第一步煮面最讲究火候。大锅宽水滚开后下面,用筷子轻轻拨散就像调伏妄念。煮到八成熟立刻捞起,这时的面条芯还稍微有点硬。千万别煮全熟,否则后面拌料就烂糊了。
第二步沥水抖面是关键。把面条摊在竹簸箕里,对着电扇边吹边抖,淋上少许香油防止粘连。记得有次夏安居期间,我在斋堂里对着风扇抖面,宽大的僧袍被风吹得鼓荡起来,静安师太笑着说:"你这不像在拌面,倒像在练太极功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步调酱见真章。纯芝麻酱加两倍温开水,顺时针搅动一百零八圈,直到提起勺子能拉出连绵不断的细线。加入生抽、香菇粉和少许糖,最后点几滴小磨香油。这步骤最考验耐心,就像诵经持咒,心越静酱越滑。
第四步配菜要精致。萝卜干切得匀称如米粒,炸花生用擀面杖碾成粗细不等的碎粒,香椿芽切末后要用纱布挤掉多余水分。所有配料分装在小碟里,摆得像曼荼罗坛城般整齐。
第五步烫面要迅捷。吃之前把晾凉的面条在滚水里烫10秒,刚好让面条回温又不失韧劲。这个时间要掐得准,就像晨钟暮鼓不能误差。
第六步融合需圆满。捞出的面条装海碗,先浇酱料快速拌匀,让每根面条都裹上琥珀色的酱汁,再依次撒上配菜。最后那勺花生碎要落在正中央,好似菩提心居于中道。
斋堂心得
在寺院做热干面最妙的是调整了配料。有次用山野采来的松茸粉代替味精,意外提升了鲜味的层次。现在每逢佛诞日,我们都会准备这道面,居士们都说这是"最有禅意的烟火味"。要注意的是碱水面煮好后最好两小时内用完,否则会返碱发苦。调好的芝麻酱若一次用不完,可以装瓶存在斋堂冰箱,能保存五天。
最后提醒大家,拌面时要心怀感念。看着芝麻酱如同金丝般缠绕着面条,配菜如花瓣点缀其间,这哪里是普通的面条,分明是饮食中的禅诗。每次在斋堂做这道面,都会想起武汉归元寺的素斋口诀——"掌勺如执香,翻炒似翻经,油盐酱醋茶,件件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