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历史故居里做一碗热腾腾的片儿川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管理哲学,就说说我这厨师兼教练的老本行——做一碗地道的杭州片儿川。你可能会好奇,片儿川和领导力有啥关系?其实啊,在百年老宅的厨房里慢火煨汤时,我常想起团队管理:既要保留传统精髓,又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就像这道拥有百余年历史的面食,它诞生于清末杭州奎元馆,最初是秀才赶考前吃的“状元面”,如今成了老百姓的日常美味。用冬笋、雪菜和猪肉片的黄金组合,它能驱寒暖胃、开胃健脾,特别适合熬夜加班的白领、读书用脑的学生,或者像我们这样总在寻找生活灵感的人。
记得去年秋天,我在杭州一处白墙黛瓦的历史故居教烹饪课,那是栋清代商人老宅,厨房还保留着砖砌老灶台。有位学员是创业公司CEO,她切笋时焦躁地说“总想一步到位”。我指着锅里咕嘟咕嘟慢炖的汤底告诉她:“你看,高火滚沸只能得到清汤,小火慢熬才能逼出精华——带团队不也一样?”那天我们用故居井水煮面,当雪菜遇上热油的滋啦声在百年梁柱间回荡时,她突然领悟:“原来让团队慢慢沉淀,比不停冲刺更重要。”
手把手教你复刻这道杭城味道
接下来是详细教程,我结合在故居厨房的实操经验,总结出六个关键步骤:
1. 备料阶段要精细:取150克猪里脊切薄片(冷冻半小时更好切),加半勺生抽、一勺淀粉抓匀;100克冬笋焯水去涩后切片;50克雪里蕻咸菜泡水减咸后切末,别忘了备好400克鲜面条和500毫升高汤。在故居做这道菜时,我发现老厨房的陶碗特别适合腌肉——陶器微孔能让调味更好渗透。
2. 滑炒肉片讲火候:锅烧热后倒两勺菜籽油,六成热时下肉片快速滑炒。看到肉片边缘微卷就立刻盛出,这步的关键是“快进快出”,保持肉质鲜嫩。
3. 煸炒配料增香气:用余油先煸香姜末,再下笋片中火翻炒2分钟,待笋边微黄时加入雪菜。记得在故居那次,我用柴火灶煸炒,发现木柴的恒定温度能让雪菜焕发更醇厚的香气。
4. 熬汤底决定成败:倒入猪骨高汤(用故居老灶台熬了3小时的汤底果然不同),加一勺料酒,煮沸后转小火焖5分钟,让雪菜的咸鲜和笋的清甜充分融入汤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 煮面时间要精准:另起锅烧水,水沸后下面煮约1分30秒——这个时间面芯刚断生,最能吸收汤汁。在故居用井水煮面时,我发现碱性井水让面条更筋道,家里用自来水可以加少许盐替代。
6. 组合出锅见真章:将煮好的面捞入汤锅,铺上预炒的肉片,煮沸立即关火。最后撒点葱花,淋几滴香油,那热气腾腾的场面,总能让我想起在故居天井里,学员们围着石桌吃面时满足的笑脸。
这几个坑我帮你踩过了
根据在历史故居厨房的实操,有几点要特别注意:首先,雪菜咸度差异大,最好先尝再调整盐量;其次,笋片必须焯水,否则涩味会影响整体口感。上次在故居我用的是临安天目山笋,焯水时加了勺糖,去涩效果更好。最后,面条不建议用太宽的款式,传统片儿川用的是中等宽度的潮面,太细容易糊,太宽不入味。如果给老人小孩吃,可以多煮1分钟让面更软烂。说到底,做菜和带团队都是门平衡艺术,既要遵循配方,也要懂得变通。下次当你站在厨房里,不妨把这道片儿川当作一次管理实践——食材是团队成员,火候是节奏把控,而最后那碗热气腾腾的面,就是你们共同创造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