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藏面里的西宁故事
记得第一次在创业园摆摊卖藏面时,有个青海小伙吃完红着眼圈说:"这味儿跟我阿妈做的一模一样。"其实啊,这碗看似普通的面条,可是踩着茶马古道的蹄印,从1300年前的文成公主时代走到今天的。当年公主进藏带着小麦种子,藏族同胞把青稞粉和小麦粉揉在一起,加入高原草甸的蓬灰水,这才诞生了能抵御严寒的高能量面食。
在海拔三千米的西宁街头,藏面早已超越普通早餐的范畴。熬了整夜的牦牛骨汤带着天然钙质,撒进去的胡椒粉驱赶着高原寒气,粗粝扎实的面条给放牧人撑过整日的体力。最适合这碗面的是三类人:早起赶课的學生、工地干活的汉子,还有像我们创业园里经常熬夜的年轻人——热汤下肚发层薄汗,比喝三杯咖啡还提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创业园里的藏面实验室
去年在创业园美食市集支起锅灶时,我改良了传统做法。藏族老阿妈教的是石臼捶打面团,我改用压面机代替——不是偷懒,创业园早晨六点就要出餐,实在来不及手工捶打四十斤面团。但关键步骤绝不能省:蓬灰水要分三次加入面粉,就像给面团做SPA,每次都要揉到表面光滑才能继续。
具体做法来了啊!先准备牦牛骨2斤(脊椎骨最佳),藏区红皮土豆3个,藏族黑胡椒粉15克,高筋面粉500克,青稞粉100克,蓬灰水50毫升(网购时认准青海产地)。
第一步熬汤是关键。我把牛骨烤到焦黄再下锅,这样汤色才会变成奶白。有次创业园停电,只能用电磁炉熬汤,结果发现小火慢炖8小时比大火滚出来的更鲜——这个意外发现现在成了我的秘方。
第二步和面要掌握"三光":面光盆光手光。青稞粉和高筋面粉按1:5混合,蓬灰水要35度温的。特别注意:蓬灰水别直接倒,像打鸡蛋那样绕圈淋入,同时另一只手快速搅拌。我第一次做时贪心多加了蓬灰,面团变得像橡皮泥,只能整坨送给创业园绿化队当堆肥。
第三步饧面需要点仪式感。面团要裹上湿布再盖层羊毛毯,放在25度环境里2小时。我在创业园后厨用发酵箱控制温度,家里做可以放阳光下,但千万别放暖气上——面团会像上班摸鱼似的表面干硬内心夹生。
第四步制浇头有讲究。土豆切块后用酥油炒到边缘透明,加藏族黑胡椒粉和盐。有个小窍门:留一半土豆最后五分钟再放,这样汤里会有绵软和脆爽两种口感。
第五步煮面看火候。水开后面条要三浮三沉,捞起来在凉开水里打个滚再回热汤里——这样面条才会外软内韧。上次美食博主来拍摄,说这个动作像在给面条做潜水运动。
藏在汤勺里的注意事项
蓬灰水宁少勿多,过量会让面团发苦;牦牛骨烤制时看到血水渗出就要翻面;和面水温记住"冬暖夏凉"——冬天用40度温水,夏天直接用冰水。最后唠叨句:吃完藏面别马上喝冰饮,藏族老乡说冷热交替会惊着胃里的暖阳。
现在每天清晨,当我看着创业园的年轻人们捧着粗陶碗喝汤,额角沁出细密汗珠时,总觉得这碗穿越千年的面条,正用最朴素的方式温暖着每个异乡人的胃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