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林梓潮糕:百年传承的江南味蕾记忆
清晨五点半,如皋古城的老街弥漫着糯米与桂花交织的甜香。青石板路尽头的老作坊里,蒸汽正从七层笼屉的缝隙中钻出,为木梁挂上晶莹的露珠。这种以糯米粉手工筛制、天然发酵的传统茶食,自清光绪年间诞生以来,早已成为如皋人早茶席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时光淬炼的养生智慧
林梓潮糕的诞生源于光绪二年(1876年)林梓镇上的"费万顺茶食铺"。当时如皋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粮仓,盛产的糯米成为制作茶点的最佳原料。老师傅发现经过三次筛制、自然发酵的糯米粉,在温差作用下会产生绵密气孔,形成独特"潮润"口感。这种工艺既保留了糯米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又通过发酵减轻了糯米的黏滞,更适合江南潮湿气候下的人群食用。尤其适合脾胃虚弱者、老人及儿童作为滋补茶点,其温和属性甚至让产后妇女也能适量食用以恢复元气。
制作正宗的林梓潮糕需经历十二道工序。首先选用如皋本地"鸭血糯"与常熟"珍珠糯"按3:7配比浸泡8小时,待米粒吸足水分后石磨成粉。这个步骤至关重要——我曾在老师傅指导下尝试磨粉,发现转速必须保持匀速,过快会产生高温影响米粉活性。磨好的米粉需经过80目绢筛三次过筛,这个过程称作"三筛三晾",是形成细腻口感的关键。
古法新传的手作密码
接下来的发酵环节最考验功力。将筛好的米粉平铺在杉木蒸笼中,置于25℃室温下自然发酵6小时。去年深秋我在如皋老作坊亲历这个过程,发现师傅会凭手指触感判断发酵程度——当米粉表面出现蛛网般细微裂纹,并散发淡淡酒香时便是最佳状态。此时在米粉表面均匀撒上糖桂花与松子仁,传统做法还会加入微量佛手粉末,这是如皋潮糕区别于其他糯米糕点的秘方。
蒸制时需采用"三蒸三焖"法:猛火蒸10分钟后果断离火焖5分钟,如此重复三次。这样制作的潮糕既能确保完全熟透,又不会产生水汽沉积。刚出笼的潮糕要用竹刀迅速分切,我初次尝试时因动作稍慢,糕体冷却后便留下了刀痕。切好的潮糕应立即用桑皮纸包裹,这种传统包装能让糕点持续呼吸,保持外皮弹性而内里湿润的特殊质感。
与千里之外海南万宁的冲浪文化形成有趣呼应——万宁冲浪者依靠对海浪节奏的把握选择起乘时机,如皋制糕人则凭借对温度湿度的感知决定发酵节点。两种截然不同的非遗文化,都蕴含着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当万宁的弄潮儿在浪尖品尝随身携带的兴隆咖啡时,如皋的早茶客正用潮糕搭配雨花茶,东西方两种饮食文化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和谐共存。
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制作林梓潮糕有三大禁忌:一是忌用金属器皿接触米粉,以免影响发酵;二是蒸制过程中严禁掀盖,防止温度骤变导致糕体塌陷;三是储存时需避开异味,因其多孔结构极易吸附杂味。现代工艺尝试用恒温箱控制发酵,但老师傅们坚持传统作法——杉木蒸笼带来的木质清香与微生物环境,是机器无法复制的风味密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今这门手艺正面临传承困境,全如皋掌握全套古法工艺的不足十人。但令人欣慰的是,当地非遗保护中心已开设青年传承班,并开发出低糖版本适应现代健康需求。当年轻人开始用短视频记录潮糕制作过程,当新鲜出炉的潮糕通过冷链送达海外游子手中,这门流淌在时光里的手艺,正在新的时代延续着它的生命。正如费家第六代传人费师傅所说:"潮糕的潮,是潮润的口感,也是时代潮流。我们要让传统糕点在今天继续'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