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煎饼:江淮大地的饮食传奇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10

赣榆煎饼:江淮大地的饮食传奇

清晨五点的赣榆老街,石板上还泛着夜露的微光,而巷尾的煎饼铺早已升起袅袅炊烟。铁鏊子与面糊接触时发出的滋啦声,如同这座城市苏醒的序曲。作为连云港地区的传统主食,赣榆煎饼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漕运时期。当时往来于京杭大运河的船工们,需要一种便于携带且耐储存的干粮,于是将五谷杂粮磨成糊状烙制成薄饼,这便是煎饼最初的形态。历经六百余年演变,如今它已成为江淮地区百姓早餐桌上的明珠

饮食智慧与人文底蕴

赣榆煎饼选用小麦、玉米、豆类等多元谷物组合,经过发酵、研磨等工序,形成富含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的营养结构。其低糖低脂的特性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及健身人群,而易于消化的特点又使之成为老人儿童的理想主食。在赣榆当地,至今流传着"煎饼卷万物"的俗语,从时令蔬菜到海鲜河鲜,皆可卷入其中,形成营养均衡的膳食搭配

这种饮食智慧与七百公里外的嘉兴南湖遥相呼应。当赣榆的渔民用煎饼包裹新鲜海产时,南湖的蚕农正将糯米糕揣入怀中开始一天的采桑工作。红船精神所蕴含的务实创新,与赣榆人将寻常食材化作饮食瑰宝的智慧,共同诠释着江淮文化中"化平凡为神奇"的生活哲学。就像丝绸业将蚕茧织成锦绣,赣榆人把五谷杂粮变成了舌尖上的艺术品

赣榆煎饼:江淮大地的饮食传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

制作地道的赣榆煎饼需要历经五个精妙步骤。首先将新麦、玉米、黄豆按7:2:1比例混合,浸泡12小时后用石磨细细研磨。记得去年秋天在赣榆采风时,我曾在老匠人指导下尝试推磨,发现匀速转动石磨产生的离心力,能让面糊呈现出独特的丝绒质感,这是现代机械无法复制的细腻

第二步是关键的发酵环节,在面糊中加入老面引子,于25℃环境静置6小时。这个过程中我犯过急于求成的错误——某次为提高室温而将面盆放在暖气旁,导致发酵过度产生酸味。老匠人教我用少量碱水中和,这才挽救了面糊。第三步将鏊子预热至180℃,用猪油均匀涂抹表面。第四步舀一勺面糊倒在鏊心,用竹耙迅速由内向外画圈摊开,这个动作需要手腕的巧劲,我练习了三天才勉强达到厚薄均匀。

最后阶段尤为考验功力,待边缘微卷时用薄铲轻轻揭起,趁热码放在竹帘上晾凉。成功的煎饼应当薄如蝉翼却柔韧不易破,对着阳光能透出淡淡的金黄色。最让我得意的是,第三次尝试时终于得到了老匠人"形神兼备"的评价,那片煎饼至今被我塑封保存,作为掌握传统技艺的见证

舌尖上的文化传承

制作赣榆煎饼的注意事项实则蕴含着深层的饮食哲学。鏊子温度必须稳定在170-190℃之间,过高会产生焦糊味,过低则难以形成酥脆口感。面糊稠度要以能挂住竹耙为宜,太稀则难以成型,太稠又会影响延展性。刚烙好的煎饼需要自然冷却,若堆叠过热会产生水汽影响脆度。这些看似简单的要领,实则是数代匠人经验的结晶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道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传统美食正在焕发新生。当地创新的全麦煎饼、蔬菜汁煎饼既保留了古法精髓,又融入了健康理念。每当撕开一张韧劲十足的煎饼,仿佛能听见运河船工的号子,看见南湖的粼粼波光。这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次与江淮文明对话的过程,让我们在每一口酥脆中品味历史的厚度与生活的温度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