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车轮饼:流转于齿间的文化年轮
在晋北忻州的晨钟暮鼓间,五台山的佛寺檐角悬挂着千年风铃,而六百公里外的江苏宿迁,一种形似法轮的点心正从鏊盘升起袅袅炊烟。宿迁车轮饼虽以地理命名,其灵魂却与佛教文化有着微妙的共鸣——圆融的形态暗合轮回之思,酥脆的表皮诠释着“色空不二”,这道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茶点,最初竟是寺院供养文人墨客的禅意点心。
禅意与烟火的和鸣
据《宿迁食单》记载,乾隆十六年南巡至项王故里,当地僧侣以面点供奉。御厨见饼坯在特制鏊盘中旋转如车轮,遂赐名“车轮饼”。这道以面粉、猪油、白糖为主料的点心,既有补充体能的碳水化合物,又有滋润肠道的油脂,其中掺入的桂花或芝麻更添醒脾开胃之效。因其口感绵软易化,特别适合牙口不佳的老人、嗜甜孩童以及追求雅致茶点的都市人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掌心轮回:车轮饼制作实录
去年深秋,我在仿古陶鏊前亲历了这场食禅修行。第一步需以二比一的比例调和水油面与油酥面,水油面中需揉入微量盐碱增强筋性,这与五台山僧人制作供饼的“醒面三刻”异曲同工。当两种面团在掌心叠成太极状时,我方才领悟到老师傅说的“水油为皮,干酥为骨”的深意。
第二步的包酥环节堪称修行。将油酥面包裹进水油面后,需用擀面杖三折三擀,这个在专业术语中称为“起酥”的过程,让我在失败三次后终于掌握力度——擀得太薄则破酥,太厚则层次不清。最妙的是第三步成型,将裹好馅料的面坯压入雕花模具时,需在边缘捏出十八道褶子,恰如罗汉饼的变形。
第四步的烙制最见功夫。传统炭火鏊子需保持面火200℃、底火180℃的微妙平衡,当我第一次翻面时,老师傅及时制止:“待饼缘泛起金晕再动,早则生晚则焦。”这种对时机的把握,令人想起五台山晨课击磬的精准。最后在饼面刷上栀子水染成的金漆,撒几粒黑芝麻如缀星斗,一道直径八厘米的宿迁车轮饼便完成了轮回。
古今对话的饮食智慧
现代厨房里,我尝试用电饼铛复刻古法。发现以硅油纸代替传统抹油可使饼皮更清爽,调馅时用蜂蜜替代部分白糖能增加湿润度。这些改良虽失了炭火香,却让这道百年茶点更适配当代养生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宿迁车轮饼的保存需隔绝水汽,最佳赏味期不过六时辰,正如佛家所说的“当下即永恒”。
当酥皮在齿间碎裂的刹那,仿佛听见五台山的梵唱与古黄河的涛声在舌尖交汇。这道穿越三百年的点心,以其旋转的轨迹连接着宗教仪轨与市井生活,在每一个圆满的截面中,都封存着我们对文明记忆的温柔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