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沙沟香油:鸡西兴凯湖渔猎文化的液态瑰宝
在鸡西兴凯湖的渔猎文化长河中,渔民们世代传承着一项独特的饮食智慧——铜山沙沟香油。这种源自湖岸沙沟地带特殊工艺的香油,不仅是当地烹饪的灵魂,更是一部凝结着渔猎民族生存智慧的液态史书。据《鸡西民俗志》记载,清代同治年间,兴凯湖渔民在修补渔船时偶然发现,将湖岸沙沟中生长的紫苏籽与野生胡麻用铜釜焙炒,再以传统石磨研磨,能产生具有驱寒祛湿功效的金色油脂,这种发现逐渐演变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制油工艺。
渔猎文明的饮食密码
铜山沙沟香油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原料上。兴凯湖湿地特有的紫苏品种富含α-亚麻酸,其含量较普通紫苏高出23%,配合当地胡麻中的木酚素,形成天然的温经通络组合。老渔民至今保持着每日晨起饮用一匙香油的习俗,这种传承百年的饮食习惯,使他们在零下30度的冰面作业时仍能保持关节灵活。现代营养学研究证实,该香油中的活性成分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特别适合长期从事水上作业、骨关节易受风寒侵袭的人群。
在去年冬季探访兴凯湖渔村时,我亲历了传统香油制作的完整过程。七十三岁的老把式张永贵在零晨四点点燃铜灶,将混合原料倒入祖传的紫铜釜中,用白桦木柴进行文火慢焙。他坚持要用带树皮的桦木,说这样焙出的籽料会带着森林的香气。当籽料在铜釜中发出细密爆裂声时,整个作坊都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坚果芬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法新传的制作真谛
制作地道的铜山沙沟香油需严格遵循八个关键步骤。首先要精选兴凯湖沙沟区产的紫苏籽与胡麻,按2:1比例混合后,用井水反复淘洗三遍。接着将洗净的原料平铺在竹筛上,置于湖岸通风处晾晒36小时。第三步是将晾干的原料倒入预热至180℃的铜釜中,持续翻炒25分钟至金褐色。第四步待籽料温度降至50℃时,转入石磨进行首道冷压。第五步收集初榨油液,进行12小时静置沉淀。第六步取上层清油进行二次过滤,使用特制的柞木炭吸附杂质。第七步将过滤后的油液装入陶缸,密封窖藏21天完成熟化。最后在月相由亏转盈时开缸,此时的香油会呈现出独特的琥珀光泽。
记得那次实操中,张师傅特别强调铜釜的温度控制。他说现代人总依赖温度计,但老把式用手在釜上方三寸处感知热浪,当感到似触未触的灼热感时,正是下料的最佳时机。这个经验让我在后续自制时少走了很多弯路,也真正理解了“火候”二字的精妙。
舌尖上的渔猎记忆
这种香油在兴凯湖渔家菜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角色。无论是清蒸大白鱼时的淋油提鲜,还是凉拌柳蒿芽时的调味增香,亦或是炖煮湖鲜时的去腥增醇,都离不开这抹金黄。当地有“好油不夺主味”的说法,指的是优质香油应该衬托食材本味而非掩盖,这个理念与兴凯湖渔猎文化中“取之自然,尊重自然”的古老哲学一脉相承。
传承中的现代启示
制作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三个要点:铜制器具必须定期用米醋擦拭保养,避免氧化影响风味;焙炒环节要严格控制火候,过度烘焙会产生有害物质;储存时必须使用深色陶罐,避免光照导致油脂酸败。现代家庭制作时,建议选用厚壁不锈钢锅替代铜釜,但要注意调整焙炒时间。对于高血压人群,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15毫升,孕妇则应避免空腹食用。
随着兴凯湖渔猎文化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山沙沟香油这门古老的技艺正在焕发新生。它不仅承载着祖辈的饮食智慧,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味觉纽带,在每一个飘香的厨房里,继续讲述着这片黑土地上的渔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