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里兰卡茶山上做一碗青海干拌

频道:菜品 日期: 浏览:1

在斯里兰卡茶山上做一碗青海干拌

嘿,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吗?就在斯里兰卡连绵起伏的茶叶种植园里,我系着围裙,面对着满眼绿油油的茶树,突然特别想来一碗中国西北的青海干拌。这可不是什么黑暗料理——高原的粗犷与热带茶山的湿润,在这道菜里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为什么在茶山吃这个?

青海干拌看起来简单,其实特别适合在湿热环境里吃。斯里兰卡这些茶山海拔高,虽然风景美得像明信片,但早晚温差大,中午太阳一晒人就容易没胃口。这时候,青海干拌就派上用场了——它用的是扎实的面条,配上辣油和醋,瞬间打开味蕾。面条提供持久能量,适合需要体力的人(比如采茶工人);辣子能驱散湿气;陈醋助消化。不过胃不好的朋友记得少放点辣,换成芝麻酱也很香。

说到这儿,我得插一句亲身经历。去年雨季我在努沃勒埃利耶的茶厂帮工,连续三天阴雨让人浑身不得劲。第四天中午,我用当地面粉揉面时加了半勺盐,结果发现面团意外地筋道——原来热带潮湿天气下面团醒发快,但盐分恰好平衡了湿度影响。这个偶然发现让我做的拉条子比平时更Q弹,连茶园主人都跑来问这是什么神奇东方美食。

手把手教你做茶山版干拌

接下来是详细制作教程,我就在茶园小屋的露天厨房里操作,工具都很简单:

第一步:和面是关键。取两杯中筋面粉(斯里兰卡超市常见的"Maida"面粉就行),加半茶匙盐。慢慢倒入温水,边倒边搅成絮状。这儿有个诀窍——用温茶水代替清水!我试过用锡兰红茶汤和面,面条会带点淡金色,还有若有若无的茶香

第二步:揉面要耐心。揉到三光(盆光、手光、面光)后,盖上湿布醒30分钟。斯里兰卡气温高,其实20分钟就够。然后把面团搓成手指粗的长条,刷上油盘在盆里,就像盘香一样,再醒1小时。

第三步:拉条子看功夫。把醒好的面绳拉长,对折甩动——就像茶农抖茶叶那样手腕发力!我第一次在户外操作时,面条差点甩到晾晒的茶叶上,后来学聪明了,直接在石台旁操作。拉好的面条立刻下沸水。

在斯里兰卡茶山上做一碗青海干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步:调灵魂酱汁。碗底放蒜末、辣椒粉、花椒粉,烧热菜籽油"刺啦"一浇。然后加两勺醋、一勺酱油,要是能搞到青海牦牛酸奶代替醋就更地道了(我用过当地水牛酸奶,别有一番风味)。

第五步:煮面拌面。面条煮到浮起再加半碗凉水,再次沸腾就捞出,趁热拌酱。一定要边拌边抖,让每根面条都沾满红油——这个动作让我想起茶工抖茶青的手法

第六步:加配菜点睛。传统要加焯过的韭菜和牛肉丁,我在茶山用炒香的腰果和豌豆苗代替,居然意外地搭!

几个要留神的小细节

在热带做面食有些特殊注意事项:首先面团别发过头!斯里兰卡气温高,醒面时间要比国内缩短三分之一。其次辣油量力而行,我第一次做时手抖放多了,辣得直灌椰子水。最后记得现做现吃,湿热天气下面条容易坨,有次我做完被茶工叫去帮忙,半小时回来面条就涨成两倍大了。

现在每当夕阳落在茶山上,我就会端着一碗红亮亮的干拌面,坐在竹棚下吃。远处采茶姑娘的歌声随着山风飘来,碗里的辣香混着茶树的清香——你说这是青海还是斯里兰卡?我觉得,这就是美食打破地域界限的魔法吧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