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老街的香港格仔饼:转角遇到暖

频道:菜品 日期: 浏览:1

三峡老街的香港格仔饼:转角遇到暖

走在三峡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总能闻到一股甜香混着蛋奶的气息——那是阿婆的香港格仔饼小摊在冒热气。这种带着小方格的传统小吃,就像老街上斑驳的砖墙,藏着让人安心的温度

格仔饼最适合冷飕飕的天气。鸡蛋和牛奶提供的优质蛋白能快速补充体力,面粉里的碳水让大脑清醒,要是淋上蜂蜜还能润喉。早上赶课的学生、午后遛弯的老人,或是加班前想垫肚子的上班族,都能从这热乎乎的格仔饼里找到慰藉。上次看见个妈妈带着咳嗽的小男孩买饼,阿婆特意少淋炼乳,多撒层花生碎:"蛋白质补元气,坚果维生素多,比吃药甜多啦!"

三峡老街的香港格仔饼:转角遇到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跟着老街阿婆学手艺

准备材料就是个治愈过程:中筋面粉200克(别用高筋,会太韧)、鸡蛋2颗、牛奶150毫升、白糖40克(三峡"郑记"的蔗糖最香)、泡打粉5克是关键。工具只需一个大碗、打蛋器、格仔饼模(老街杂货铺有卖),还有小刷子。

第一步调面糊时,我按阿婆教的先把鸡蛋和白糖搅到发白,这样饼皮才会金黄。牛奶要分三次加,每次都要搅到没有小疙瘩——**上次我在家做时心太急,牛奶一口气倒进去,结果面糊结块,烤出来的饼像月球表面**。最后筛入面粉和泡打粉,搅到能拉出细丝的程度,搁着醒10分钟。

第二步热模具特别讲究。阿婆的铜质饼模用了十几年,每次都要先烧热,刷层薄薄的玉米油。她说:"油多像煎炸,油少会粘锅,要像给木头抹桐油那样透而不滴。"等到筷子滴水上去"滋啦"跳起来,就到位了。

第三步倒面糊最好玩。舀一勺从中心缓缓倒下,让面糊自己流满每个格子,千万别用勺子摊开!八分满刚好,不然会从模具边溢出来。合上模具那刻,"呲"的一声像小时候打开汽水瓶。

第四步掌握火候是灵魂。阿婆的小煤炉总保持中火,先烤1分钟翻面,再烤1分钟。透过模具缝能看到水汽袅袅飘出,等到水汽变少,香味变浓,就是快好了。她总说:"别看手机数时间,要听饼唱歌——哧啦声变轻时就要开盖。"

第五步起锅要果断。用竹签轻轻挑开边缘,要是饼皮自动分离,就是完美状态。刚出炉的格仔饼像个金黄蜂巢,这时候不能马上折叠,要平放在晾架上喘口气。

最后打扮格仔饼是创作时间。传统派涂花生酱、炼乳,新潮派加冰淇淋、奥利奥碎。但阿婆最推荐的是撒层椰子粉再淋蜂蜜:"椰香能把蛋奶味吊得更醇。"

老街烟火里的贴心提示

模具温度决定生死——太热会外焦内生,不够热就粘模。每次倒面糊前要重新刷油,但千万不能用黄油(燃点太低易焦)。面糊最好现调现用,放超过半小时泡打粉会失效。要是给老人小孩吃,可以把牛奶换成豆浆,糖减半,加些芝麻粉增加营养。

记得有回寒流来,我见阿婆在面糊里加了姜汁,她说:"老街坊有关节炎,姜能驱寒。"这或许就是格仔饼在三峡老街扎根的原因——它不只是食物,更是手心传递的体贴。当你在暮色里接过烫手的纸包,咬下酥软香甜的格仔饼时,整条老街的暖意都化在了那密密的格子里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