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耳朵眼炸糕:一口酥脆的百年传奇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2

天津耳朵眼炸糕:一口酥脆的百年传奇

说起天津卫的小吃,那可真是数不胜数。但要论起最有故事的点心,耳朵眼炸糕绝对排得上号。这玩意儿别看它现在满大街都是,当年可是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稀罕物!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刘万春的师傅在天津北大关开了家"增盛成"炸糕店,因为店铺紧挨着只有一米宽的"耳朵眼胡同",老主顾们就给它起了这么个形象的名字。没想到这一叫就是上百年,如今成了天津三绝食品之一。

这炸糕看着简单,其实里头门道可深了。糯米皮要现磨现和,豆沙馅得手工炒制,油温更是关键。刚出锅的炸糕外皮金黄油亮,咬下去"咔嚓"一声,接着是糯米的软糯和豆沙的绵密,那种外酥里嫩的口感,保准让你吃了一个还想第二个。要说适用人群,那真是老少皆宜——老人家就着茶水慢慢品,年轻人当早点解馋,就连小孩子也能捧着当零嘴。不过糖尿病患者可得悠着点,毕竟这是甜食。

跟着老师傅学做炸糕

去年在天津食品街,我有幸跟着做了四十年炸糕的杨师傅学了一手。老师傅边说边演示,那叫一个行云流水。现在我把这套方法整理成六个步骤,您要是感兴趣也可以在家试试:

第一步准备馅料。得用上等红小豆,浸泡六小时后文火慢煮。杨师傅说秘诀在于煮到七分熟时就要捞起,用石磨碾碎后再用细箩过滤,这样豆沙才够细腻。最后加红糖和桂花酱小火翻炒,直到能捏成团为止。

第二步和面。糯米粉要用当年的新米现磨,加温水揉成面团。老师傅教了个诀窍:揉到"三光"才算合格——面光、手光、盆光。和好的面要醒发半小时,让糯米粉充分吸收水分。

第三步包制。取鸡蛋大小的面团,在掌心按成小碗状,填满豆沙馅后慢慢收口。这个环节最考验手上功夫,我第一次尝试时不是皮太厚就是露馅,弄得满手都是豆沙。杨师傅笑着示范:右手拇指在下面转,左手食指在上面推,像包汤圆似的轻轻一捏就成型了。

第四步定型。包好的生坯要稍微压扁,但力度要均匀。太薄了炸的时候容易破,太厚了又不容易熟透。老师傅做的每个炸糕都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份功力可不是一天两天能练成的。

第五步油炸。这可是最关键的环节!油温要控制在170度左右,看到油面微微起波纹时下锅。炸糕要一个个顺着锅边滑下去,千万别直接扔进去,不然热油溅出来可危险。等炸糕浮起来后,要用漏勺轻轻按压,让受热更均匀。

第六步控油。炸到两面金黄后捞起,在漏勺里颠几下沥干油。这时候的炸糕最好吃,不过您可得小心烫嘴,里头的豆沙馅比外皮烫得多!

天津耳朵眼炸糕:一口酥脆的百年传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些年我炸糊的教训

说起亲自操作的经验,我可有不少血泪史。第一次在家尝试时,想着省事用了现成的豆沙馅,结果甜得发腻,完全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才明白,老字号坚持手工炒馅是有道理的——市售豆沙为了保质期都会加过多糖分。还有次火候没掌握好,油温太高,外面都焦黑了里面还没熟。最惨的是有回偷懒没系围裙,热油溅到新买的衬衫上,留下永远洗不掉的油渍。所以现在每次做炸糕,我必定系上围裙、备好厨房纸,这些可都是实战换来的经验啊!

小贴士与地方文化联想

做耳朵眼炸糕要注意几个细节:糯米粉最好用冷水磨的,热磨的容易发粘;炸的时候油量要没过炸糕,不然受热不均;捞出来后一定要立着放,平放会导致底部变软。要是吃不完,千万别放冰箱,冷藏后的炸糕再加热就不好吃了。正确的保存方法是晾凉后装纸袋,第二天用烤箱回温。

说到这炸糕的造型,倒让我想起苗族的银饰工艺。您看那炸糕圆润的造型,多像苗族姑娘戴的银项圈;外皮炸出的细密气泡,又像是银器上的錾花纹路。更妙的是,炸糕在油锅里起舞的样子,仿佛苗族芦笙节上的踩堂舞——面团在热油中旋转、翻滚、渐渐镀上金黄的色泽,这不正是一场食物的舞蹈么?据说早年间天津卫的炸糕师傅收徒,第一课就是看徒弟能不能把握炸制时的节奏,这和苗族银匠传授技艺时的言传身教,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您要是去天津,随处可见卖耳朵眼炸糕的铺子。但最地道的还是那几个老字号,凌晨三点就开始磨米调馅,头锅炸糕的香气能飘满整条街。这口传承了百年的酥脆,不仅藏着天津人的味觉记忆,更承载着一代代手艺人对面点工艺的坚守。下次您来天津,记得赶早去买个头锅的,保准让您尝到什么叫做"一口酥香百年味"!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