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里的竹升面:一碗广州人的筋骨
说起竹升面啊,那可是咱们广州人刻在骨子里的味道。您要是大清早路过老城区的任何一条弄堂,准能听见“哒、哒、哒”那有节奏的声响——那不是别的,正是师傅在用竹竿压面呢!这声音,配上空气里飘着的淡淡碱水香,就是这座城市最地道的晨曲。
这竹升面的来历,得追溯到上世纪初的广州。那时候的面条大多用鸡蛋和面,成本高,寻常百姓吃不起。后来有位老师傅灵机一动,发现用鸭蛋代替鸡蛋,不仅成本降了,面条还更爽滑、更有弹性。至于那根长长的“竹升”(其实就是一根大竹竿),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人骑在竹竿一头,利用全身的重量来回碾压面团,这样压出来的面,纤维紧密,口感格外劲道。您别看它用料简单,这碗面可是实实在在的“功夫面”,饱含着老广们务实、求精的精神。
要说它的功效,这竹升面用的是高筋面粉和鸭蛋,蛋白质含量高,特别顶饱,是体力劳动者的最爱。碱水的加入,不仅让面条呈现漂亮的淡黄色,还能中和鸭蛋的腥味,帮助消化。所以啊,过去拉黄包车的、码头搬货的,一大早来上这么一碗,干一上午活儿都不觉得饿。它适合几乎所有人群,尤其是喜欢筋道口感的。不过因为面里加了碱,胃酸偏少或者消化弱的朋友,可以嘱咐店家把面煮软和一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亲手做一碗地道的竹升面
听我说了这么多,您是不是也心痒痒了?别急,我这就把在自家弄堂小厨房里琢磨出来的法子,一步步告诉您。
第一步,是和面。这可是个力气活。500克高筋面粉,配上4个土鸭蛋的蛋液,再加上一小勺枧水(就是食用碱水),别的什么都不用加。您得把材料倒在宽口的大瓦盆里,用手慢慢搅和,直到没有干粉为止。这时候的面团会非常硬,干得像沙子,您别怀疑,就是这个样子。盖上湿布,让它“醒”上半个小时。
第二步,就是最核心的“压面”了。没有三米长的大竹竿没关系,我试过用家里擀面杖的粗那头,效果也凑合。把醒好的面团放在大案板上,人坐在凳子的一头,用擀面杖的一端压在面团上,另一端抵在墙上,然后您就靠腰腹和臀部的力量,一上一下地“骑”着压。这个过程至少要持续一个小时,直到面团被压得光滑如镜,切开来看,断面没有一点气孔才行。我头一回做的时候,太心急,压了四十分钟就觉得可以了,结果煮出来的面虽然也不错,但总觉得少了那份“筋骨”,韧性差了点意思。所以啊,这一步,千万不能偷懒。
第三步,是擀面。把压好的大面片,用长长的擀面杖卷起来,一边滚动一边用手向外推,把面皮越擀越薄。这是个技术活,讲究的是力道均匀。直到面皮薄到能隐约看到案板上的木纹,就差不多了。
第四步,是切面。在擀薄的面皮上撒上足量的干淀粉防粘,然后像折扇子一样一层层叠起来。用一把沉手的大切面刀,根据您喜欢的宽度,嚓嚓嚓地切成细条。抖开,这面条的雏形就有了。
第五步,煮面。大锅宽水,水滚如泉涌时,把面条撒进去。竹升面熟得快,通常水再次滚起,面条浮上来,再煮个二三十秒就足够了。捞出来迅速在凉开水里过一下,这叫“过冷河”,能让面条瞬间收缩,口感更加爽脆弹牙。
最后一步,就是调味和搭配了。最经典的当然是鲜虾云吞面。汤底是灵魂,要用大地鱼、猪骨、虾子慢火熬上好几个钟头,清澈见底却鲜美无比。把沥干水的面条放入碗中,摆上几只粉嫩的鲜虾云吞,撒上一小撮韭黄段,再浇上滚烫的高汤——一碗地道的广州竹升面就成了!
几个小贴士请您收好
最后,唠叨几句注意事项。首先,压面是个持久战,感觉累了就休息一下,别硬撑,伤了腰可不值当。其次,枧水的量要把握好,多了面会发苦,颜色也太深。最后,煮面时间宁短勿长,一旦煮过头,那股子筋道劲儿可就全没了。
您看,这一碗看似简单的竹升面,从和面到入口,处处都是功夫。它不只是一碗吃食,更像是一种坚持,一种把平凡事做到极致的匠心。下次您再听到弄堂里那“哒哒”的声响,或许就能品出,那里面藏着的,是广州这座城市最扎实的烟火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