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启东面饼:一饼藏山河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2

本溪启东面饼:一饼藏山河

在辽东群山环抱中,本溪水洞的暗河已流淌百万年,而辽砚的松花石在匠人刀下化作青紫云霞。这片山水孕育的启东面饼,恰似本溪人性格的缩影——看似质朴无华,内里却藏着千般滋味。当游人在水洞中惊叹钟乳奇观,在辽砚台前品味墨香时,不妨循着麦香走进巷陌,探寻这张面饼里封存的城市记忆

面饼里的时光密码

启东面饼的源起可追溯至清代闯关东的移民潮。山东面食技艺与满族饽饽文化在本溪碰撞,衍生出这种兼具筋道与松软的特质。采用老面自然发酵的传统工艺,使面饼富含乳酸菌与酵母菌,不仅易消化,还能调节肠道菌群。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补充能量,也适宜消化功能减弱的老人儿童。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经木柴烤制的面饼会产生抗性淀粉,如同给肠胃请来清洁工。

本溪启东面饼:一饼藏山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掌心的温度传承

三年前在本溪早市,我目睹七旬老师傅单手翻饼的绝技。他将面团在涂满豆油的铁板上旋转按压,油花在面皮边缘滋滋作响时突然发力抛向空中,面饼如金色飞盘翻转落回原处。我尝试模仿这个动作,结果面饼粘在屋顶铁丝网上——老师傅笑得眼角堆起皱纹:“姑娘,这手法我练了四十年,比辽砚雕花还费工夫。”

具体制作需历经五个关键阶段:首先激活老面,取50克老面肥用30℃温水化开,加200克高筋面粉搅成絮状,覆盖湿布在28℃环境醒发。待面团出现蜂窝状孔洞,掺入5克盐碱水(食盐与食用碱3:1),再分次揉入300克面粉。第二步采用三揉三饳技法,每揉10分钟休息15分钟,直至面团光洁如辽砚石面。

第三步擀制时需用枣木杖从中心向四周辐射状推开,形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饼。第四步烙制前用刀背在面饼中心压出同心圆纹路,这不仅是装饰,更利于均匀受热。铁板预热至撒水珠呈蹦跳状态时刷层薄豆油,放入面饼后迅速盖严锅盖,利用蒸汽形成独特的柔软内瓤。最后阶段需精准把控火候,待饼边缘微微翘起时,徒手快速翻面——这个动作要求手掌耐受80℃高温,老师傅笑称这是“铁掌磨成记”。

舌尖上的文化密码

刚出炉的启东面饼宜搭配本溪羊汤,撕块面饼浸入乳白汤汁,麦香与羊肉鲜味在口腔共舞。亦可卷起辣炒蕨菜或熏豆腐皮,不同馅料会激活面饼截然不同的风味层次。有次我将面饼带到水洞景区,在千年钟乳石下咀嚼时忽然顿悟——这面饼的层次何尝不像水洞的岩层,每道纹理都是时光的沉淀

注意事项中,最关键是控制发酵温度。夏季需用井水降温,冬季则要靠近灶台借温。烙制时忌用明火直烧,传统做法是在铁板下铺河沙作为导热介质。保存时需用棉布包裹置于陶罐,切忌冷藏,否则淀粉会加速老化。若面饼变硬,只需在表面喷水重新烘烤即可恢复酥软。

当暮色笼罩太子河,面饼铺的灯火次第亮起。老师傅用辽砚石镇纸压住记账本,转身将最后一块面饼递给晚归的矿工。这张承载着本溪人乡愁的面饼,正在新一代厨师手中演变出荞麦、刺五加等健康新口味,如同水洞暗河永远向着未来流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