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今儿咱不聊相声,改聊一道硬菜——北京的佛跳墙!
您可能要问了,佛跳墙不是福建菜吗?怎么跑北京来了?哎,这您就有所不知了!这道菜啊,原本是福州聚春园的招牌,传说和尚闻着香味都翻墙来吃,这才得了“佛跳墙”的大名。可咱北京是什么地界?六朝古都,海纳百川啊!当年这道南方名菜顺着大运河北上,到了京城,被御膳房的老师傅们一捯饬,加入了北方的特色——您比如说,这汤底里就添了张家口的口蘑,平谷的油鸡,就连这高汤熬制的手艺,都融入了咱北京吊汤的功夫。这么一改良,既保留了南方菜的鲜醇,又多了北方菜的浓香,成了咱北京人宴席上的一道压轴大菜!
这佛跳墙啊,那可是滋补的宝贝。里面汇聚了海参、鲍鱼、鱼翅(当然现在多用替代品啦)、花胶、干贝这些山珍海味,富含胶原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滋阴补肾、强身健体那是不在话下。尤其适合需要补气血的朋友,或者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一桌,分享这一坛子美味与营养。当然啦,您要是最近有点上火,或者肠胃比较虚弱,那可得悠着点,这毕竟是大补的菜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下面,您可瞧好了,我就在这相声园子的后台小厨房,给您露一手咱北京版的佛跳墙!
第一步,备料是根基。您得准备发好的海参、鲍鱼、花胶、蹄筋,再来点干贝、香菇、鹌鹑蛋、金华火腿。素料少不了冬笋片和口蘑。最关键的,是这高汤!我用的是老母鸡、猪骨和火腿脚爪,足足吊了八个钟头,汤色奶白,味道那叫一个醇厚。
第二步,处理食材有讲究。所有的干货食材都得提前泡发好,这个急不得。海参要Q弹,花胶要软糯,鲍鱼要切片改上花刀,方便入味。蹄筋也得煨到软烂。我记得有一回啊,我心急,泡发时间没够,结果炖出来的海参跟橡皮筋似的,嚼得腮帮子疼,台下观众听了直乐,说我这佛跳墙能当暗器使了!打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偷工减料了。
第三步,层层码放有顺序。咱不用 fancy 的紫砂罐,就用这厚实的大瓦罐,保温效果好。罐底先铺上姜片、葱段,防止糊底。然后把比较耐煮的冬笋、香菇、蹄筋铺在下面,中间放上干贝、火腿,最上面才铺上海参、鲍鱼、花胶这些娇贵的食材。这叫“压宝”,让味道从上往下渗透。
第四步,注入灵魂是高汤。把那熬得浓白的高汤,用细纱布仔细滤掉杂质,然后缓缓地倒入瓦罐中,汤汁刚好没过最顶层的食材就行。可别加满了,一开盖噗锅,那可就成“佛跳汤”了。
第五步,密封慢炖是精髓。拿荷叶或者油纸把罐口封严实了,再盖上盖子。这步是为了防止香气和精华随着水蒸气跑掉。然后就得用最小的火,让它咕嘟咕嘟地慢炖上三到四个小时。这期间您就可以去前头听两段相声,可千万别总去掀盖看,佛爷闻着味儿想跳墙,您这一掀盖,香气跑了,佛爷可不跳了!
第六步,收官调味要精准。炖足了时辰,小心翼翼地端出来,揭开盖,那股子混合了山海之味的香气“嗡”一下就上来了!这时候根据口味,稍微加点盐调个味就行,因为火腿本身有咸味。其他调料一概不用,吃的就是这原汁原味。
最后,老厨子再唠叨几句注意事项
这佛跳墙啊,好吃但费工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泡发食材一定要到位,火候一定要足,文火慢炖是成就这道菜的关键。另外,这菜嘌呤比较高,痛风的朋友您就多闻闻味儿,过过瘾得了。吃完之后,剩下的汤汁别浪费,下个面条或者烫个青菜,那又是一道神仙美味!
得嘞,我这后台的佛跳墙也差不多该出锅了,香味儿都快飘到前头园子里去了,别真把哪位角儿给馋得跳了墙!各位,咱们下回,边吃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