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米烂:石库门里的海南乡愁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3

儋州米烂:石库门里的海南乡愁

说起儋州米烂,可能很多北方朋友会觉得陌生。但在海南儋州,这碗看似朴素的米粉,却是刻在当地人DNA里的乡味。我第一次吃米烂是在儋州那大镇的老街,摊主阿婆用竹篾簸箕颠着雪白的米浆,旁边煤炉上炖着整只鸡的汤头,那个鲜香啊——后来我在上海石库门的老厨房里复刻这道美食时,闭眼还能想起阿婆手腕抖动的弧度

竹篾簸箕摇出的百年滋味

儋州米烂的来历要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儋州作为琼西商贸枢纽,赶集的商贩需要能快速饱腹又耐储存的干粮。有巧妇把新米磨浆后薄摊成膜,晒干后能保存半月,煮时入沸水一烫即软,配上现熬的汤头就是"米烂"——取"米散成片"之意。这种米粉比河粉更薄,比粿条更韧,吸附汤汁的能力一流

老儋州人常说"米烂养胃,鸡汤补元",这碗粉确实适合三类人:一是熬夜工作的年轻人,米烂易消化不加重肠胃负担;二是牙口不好的长辈,软滑的米粉入口即化;三是没胃口的苦夏人,酸笋和黄灯笼椒调出的酸辣特别开胃。去年夏天我邻居上海阿姨中暑没食欲,我端了碗米烂过去,她连汤都喝见底了。

儋州米烂:石库门里的海南乡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石库门厨房实操笔记

在石库门老房子做米烂最有意思——煤球炉炖汤火候稳,花岗岩水槽泡米温度适宜。我的经验是:一定要用儋州寄来的山兰米,这种旱稻米胶质少,成品才够爽滑。上次我用东北大米试验,蒸出来的粉皮就偏黏。

具体步骤来了:

1. 200克山兰米浸泡6小时,加水300克用石磨磨浆。这里有个诀窍——在石库门天井磨米浆时,要顺着青石板纹路转圈磨,出浆更细腻。

2. 米浆加5克红薯淀粉调匀,舀一勺倒入竹簸箕。我试过用不锈钢盘替代,但蒸出来的粉皮缺少竹篾特有的植物清香

3. 大锅烧开水,手持簸箕悬在蒸汽上顺时针旋转。这个动作要像上海老师傅煎锅贴那样手腕发劲,让米浆均匀铺满簸箕。上次我女儿学着转,结果米浆甩到灶台上,成了"抽象派米烂"。

4. 蒸90秒看到粉皮起泡,立即连簸箕浸入冷水盆。在石库门做这一步最方便——老式陶瓷洗手盆够深,能完整浸泡竹簸箕。

5. 揭下的粉皮挂在竹竿上风干20分钟,这个场景特别有烟火气:竹竿一头架在厨房窗框,另一头搭着弄堂的梧桐树

6. 干粉皮切条备用,熬了3小时的鸡汤保持微沸,切好的鸡丝、炒香的花生、酸笋丝摆满八仙桌——吃米烂的仪式感就在这些配料里。

阿婆教我的三个关键

那年在那大镇,阿婆看我蹲在摊前看了半小时,终于开口:"妹啊,记住三件事:一是磨米浆要像给婴儿洗脸那样温柔,二是蒸粉时心里默数90下不能多,三是切粉的刀要薄如蝉翼。"后来我找到她说的那种传统片刀,在石库门的磨刀石上养了半年才够快。

现在每次在厨房做米烂,窗外的梧桐树影落在操作台上,总会想起儋州老街的榕树荫。食物就是这样奇妙,能在上海的石库门里,用本地的鸡、自种的葱,重现千里之外的味道。最后提醒:切好的粉条若不能立即煮,要拌少许熟油防粘;汤头必须分开煮,用鸡架比整鸡更出鲜;黄灯笼椒酱最后放,早放会发苦——这都是我用失败换来的经验啊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