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読谷村陶亲手做一碗会呼吸的云南过桥米线

频道:菜品 日期: 浏览:3

在読谷村陶亲手做一碗会呼吸的云南过桥米线

你们知道在冲绳的読谷村陶艺工坊里做云南过桥米线是什么体验吗?那天我正捏着陶土胚子,突然想起这温热胚体的触感,竟像极了过桥米线里那碗滚烫的鸡汤——都要用温度唤醒沉睡的灵魂。这道源自云南蒙自的米线,可不是普通小吃。它用高汤做基底,生片烫熟,既能暖胃健脾,又能补充优质蛋白。特别适合熬夜加班的白领、学业繁重的学生,还有像我们这样做陶到忘记饭点的匠人,一碗下肚,疲惫全消。

灵魂汤底与陶碗的奇妙共鸣

先说这汤底,必须用老母鸡和猪筒骨熬足五小时。我在読谷村陶的柴火灶上架起粗陶锅,看着汤从清变奶白,就像看着陶土在窑里蜕变。重点来了:熬好的汤要趁热倒进预先烤过的大陶碗里。陶器有个特性——保温性极佳,我特意选了当地厚壁陶碗,在窑炉余温里烤到120℃再取用。这招是从做陶得来的经验:去年烧制茶碗时,发现经过窑变的陶器能持续释放远红外线,正好用来维持鸡汤的沸腾状态

在読谷村陶亲手做一碗会呼吸的云南过桥米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五步唤醒一碗有生命的米线

第一步【烫碗】是关键中的关键。把空陶碗放进窑炉余温区加热,或者直接用明火烤30秒。记得戴防烫手套!第二步【注汤】,将沸腾的鸡汤冲入热碗时,会发出"滋啦"声,这是陶碗与汤汁的对话。第三步【下荤料】,薄如蝉翼的里脊片、鸡片、云腿片,按顺序滑入汤中。这里有个诀窍:我通常先放白色肉类再放红色肉类,这样烫熟的层次感最好。

第四步【下素料】就有意思了。豆芽、韭菜、豆腐皮这些水分多的要先放,干木耳、笋干这类吸味的后放。在陶碗里你会发现,食材熟成的速度比普通碗快1/3。第五步【加米线】要温柔,把提前煮好的米线用竹篱盛着,轻轻沉入汤底。最后淋一勺鸡油封住温度,撒上新鲜香菜——这顺序可别乱,乱了味道就打架了。

来自陶艺师的特别叮嘱

1. 切肉片时记得冷冻半小时再切,能切出透光的薄度。上次我用切陶土的弓形刀试过,意外地顺手

2. 米线要选粗米线,在冲绳可以用琉球素面代替,但下锅时间要减半

3. 陶碗一定要预先加热,否则汤温不够烫熟生片。我有次忘记预热,结果吃了碗"凉拌米线"

4. 吃的时候别搅拌!要从边缘慢慢挑着吃,让食材在汤里继续浸润

当捧着亲手烧制的陶碗,吃着自制的过桥米线时,我突然理解了「料理即修行」的真意。陶土在指尖成型,食材在碗中绽放,这何尝不是一种跨越山海的食物对话?若你来到読谷村,别忘了在陶轮转动声里,尝尝这碗会呼吸的米线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