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杏仁饼:青瓷之乡的甜蜜传承
记得第一次在丽水古街上见到杏仁饼时,我正被店铺里陈列的龙泉青瓷茶具吸引。白瓷碟里叠放的金黄色小饼,与天青釉色的瓷盘相映成趣,仿佛跨越千年的饮食美学在这一刻相遇。老板娘用带着畲乡口音的普通话招呼我:"配青瓷喝的杏仁饼,尝尝看呀!"
藏在饼里的山水密码
丽水杏仁饼的渊源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龙泉窑的工匠们为抵御窑炉高温带来的燥热,用本地杏仁研磨成粉,加入糯米粉与山蜂蜜制成便携干粮。后来畲族人迁徙至此,又将自产的芝麻、野莓酱等融入配方,形成了现在甜而不腻、润肺生津的特色。这种小饼不仅适合窑工、茶农等体力劳动者补充能量,对经常用嗓的教师、易咳嗽的老年人也特别友好。
去年秋天拜访龙泉青瓷非遗传承人时,他工作室的茶席上总会摆着一碟杏仁饼。"拉坯时手上沾水,不方便吃东西",他捏起一块杏仁饼笑道,"这个一口一个,既抵饿又润喉"。果然,配着青瓷杯里的白茶,杏仁的甘香与瓷器的清雅在唇齿间交织,仿佛能尝出瓯江畔的云雾味道。
手作杏仁饼全记录
上个月我特意向畲乡的阿婆学了传统做法。首先要选带皮杏仁,用石臼舂成粗颗粒——千万别用料理机打太碎,保留颗粒感才是精髓。阿婆教我先挑出泛黄的杏仁:"像选青瓷釉色一样,要挑米黄色的才新鲜。"
第二步炒制时很有讲究。必须用竹铲在铁锅里画圈翻炒,待杏仁变成浅金色立即离火。我第一次做时贪图省事用了不粘锅,结果受热不均,差点把辛苦舂好的杏仁炒糊。阿婆摇头说:"青瓷要经过龙窑千度淬炼,杏仁也要耐心守候火候啊。"
接着将炒好的杏仁与糯米粉按2:1混合,加入畲家自酿的冬蜜。这里有个小窍门:蜂蜜要分三次加入,每次都要像给青瓷上釉般均匀覆盖。最后撒入黑芝麻时,阿婆突然抓了把橘皮丝:"这是我们畲乡秘方,解腻增香。"
揉好的面团要放在青瓷钵里醒发半小时,再用模具压成铜钱大小。我试用了带畲族图腾的木模,阿婆提醒要在模具里撒些干米粉防粘。烘烤时满屋飘散的香气,混合着案边青瓷花插里插的桂花,竟有种穿越时空的恍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舌尖上的文化对话
刚出炉的杏仁饼要放在青瓷盘里晾凉,饼身会渐渐变成龙泉窑特有的梅子青色。这种视觉变化很有趣,仿佛食物在与器物进行一场静默对话。畲族人习惯用竹叶包裹杏仁饼当山间干粮,而城里人则喜欢配着灵芝孢子粉茶当作下午茶。
有次我尝试用杏仁饼蘸着畲家米酒吃,意外发现冷热交替的口感很像青瓷冰裂纹的意象。后来在青瓷博物馆看到宋代执壶底残留的杏仁粉,才惊觉这种搭配自古有之。原来工匠们早把饮食智慧凝在每道生活痕迹里。
让传统焕发新意
现在很多甜品店改良了古法,但我仍坚持用柴火灶烤制。不过也会应季调整,春天加些艾草汁,秋天混入糖渍桂花。就像青瓷匠人会在釉料里添加草木灰,传承从来不是固步自封。
有游客问我为什么非要用青瓷盛装,我递给他两个不同碟子:"试试看,白瓷盘里的会更显焦香,天青釉盘里的则回味更甘。"他尝过后瞪大眼睛:"真的不一样!"其实这就是丽水饮食文化最妙之处——食物与器物从来相互成就。
下次你来丽水,不妨去西街老店买罐杏仁饼。坐在廊桥边就着青瓷茶盏细细品味,或许能听见杏仁饼碎裂时发出的脆响,那声音像极了春雨敲在龙泉青瓷盏上的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