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納村石做一碗暖心的内蒙古荞面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护林时遇到的熊瞎子,也不说灶台上那些花里胡哨的米其林摆盘。作为整天在林子里转悠的厨子,我想跟你分享这道能扛饿能暖身的宝贝——内蒙古荞面!在咱们恩納村石这地方,冬天北风嗷嗷叫的时候,来上这么一碗,比穿三件羽绒服还管用。
为啥说这碗面是养生高手?
荞麦面在内蒙古草原上被叫做"肠血管清道夫",富含芦丁这种神奇成分。去年巡林时总感觉头晕眼花,连着吃半个月荞面,血压居然稳得像老树墩子!面里的膳食纤维遇到水会变成凝胶状,能把多余的油脂裹着带出体外。特别适合三高人群、久坐办公室的伙伴,还有像我们这样常在野外受寒的护林员。记得有回带着新来的小伙子上山巡护,零下二十度他冻得直哆嗦,回到站点我煮了锅热腾腾的荞面,他连汤带面吃完,脑门立刻冒汗珠儿,笑着说这比暖宝宝好使多了!
要说最让我得意的,是前年冬天救下那只冻僵的狐狸崽。把它裹在棉袄里喂了点儿温荞面糊,小家伙竟然晃晃悠悠站起来了。现在偶尔巡林到那片白桦林,还能看见带着幼崽的它——毛色油亮得像刚上过漆的松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跟着护林员在石头厨房开干
在恩納村石做这面可有讲究!咱这儿的山泉水带着丝丝甜味,正好中和荞麦的微苦。你先记好这些家伙什:中筋面粉200克,荞麦粉100克(别用太细的,带点儿麸皮更香),盐3克,鸡蛋一颗,还有咱林区特产的沙葱一把。
第一步:和面要像揉搓冻僵的手指头。把两种面粉倒进木盆,在中间掏个鸟窝状的坑,磕入鸡蛋,慢慢倒入温水。我这有个独家秘诀——加半勺去年泡的沙棘酒,这样面团更筋道!
第二步:醒面得有守候山林的耐心。揉到面团光滑不粘手,盖上湿布饧半小时。这时候你可以去劈点柴火,或者像我习惯的那样,拎着水桶去山泉眼打水。等回来面团正好发得恰到好处。
第三步:擀面杖就是你的开山斧。在撒了薄面的石台上,把面团擀成牛皮纸厚度。记得要边擀边转,就像我们绘制林地地图那样均匀。去年冬至那晚,我借着月光给守林站的兄弟们擀面,薄得能看见窗外飘雪的影子。
第四步:切面考验定力。把面皮叠成风琴褶,快刀切成韭菜叶宽度。新手可以像削树枝那样斜握着刀,切出来的面条特别有野趣。有次我切面时看见窗外驯鹿经过,一走神切成了宽窄不等的"鹿蹄面",没想到煮熟后反而特别挂汤汁!
第五步:煮面要像对待初春的冰河。大锅宽水烧得滚开,撒把盐下面条。用长筷子轻轻拨散,就像梳理被风吹乱的马尾松。点两次凉水后面条浮起,捞进提前温好的粗陶碗。
第六步:浇头是林间的馈赠。我习惯用野韭菜花炸的酱,配上熏鹿肉丝和烫过的沙葱。最后别忘了舀一勺面汤,正所谓"原汤化原食"。
这几个坑你可别踩
荞麦面比普通面条容易断,煮的时候别使劲搅和!和面时水温掌握在烫手但能忍受的程度,太烫会把面筋烫死。要是给消化弱的老人孩子吃,可以多煮两分钟,或者像我奶奶教的那样,加勺羊奶一起和面。剩下的面团千万别放冰箱,用油纸包好吊在井里,能存三天。
记得有回巡山前急着下面,没等水全开就扔锅里,结果煮成了面糊糊,被老护林员笑话了整半个月。所以啊,对待这碗面就得像对待林子里的小生命,急不得也慢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