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扁肉燕:水城评话里飘出的烟火气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2

泰州扁肉燕:水城评话里飘出的烟火气

您要是来泰州,沿着凤城河溜达,准能听见茶馆里传来噼里啪啦的评话声。说书先生醒木一拍,嘴里吐出的字句就像这水城的河网,绵密又鲜活。可您知道吗?泰州人耳朵里听着评话,心里还惦着另一桩事——吃一碗热腾腾的扁肉燕。这扁肉燕啊,就跟评话里的英雄似的,看着朴实,内里却藏着说不尽的乾坤

扁肉燕的前世今生

扁肉燕在泰州落地生根,得从明清漕运说起。大运河从这儿穿过,南来北往的商船带来了福建的肉燕做法。但泰州人多精明啊?他们觉着福建肉燕皮太薄,像大小姐的纱裙,经不起咱水城的湿气。于是把猪后腿肉和番薯粉反复捶打,制出韧中带糯的厚皮,包成元宝状,改名"扁肉燕"。老辈人说,这扁肉燕的"燕"字,暗合了泰州评话里"燕青"的灵巧劲儿——皮子要抻得如燕青的拳脚般柔韧,肉馅要剁得像评话台词般细腻。

这吃食最妙的是温补脾胃。泰州水汽重,扁肉燕的皮用番薯粉制成,能祛湿;馅里常加姜末,可驱寒。码头工人搬完货来一碗,热汤下肚,额角冒汗,浑身的疲乏都随着水汽蒸发了。老人孩子脾胃弱的,吃这个比饺子容易消化;姑娘们怕胖,单煮燕皮丝,清汤寡水却鲜得眉毛掉下来。

泰州扁肉燕:水城评话里飘出的烟火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亲手复刻水城味道

去年冬至我在泰州老城区住过一阵,跟巷口的陈奶奶学了这手艺。她边包边给我讲:"姑娘你看,这擀皮要学评话先生的力道——重了皮破,轻了不匀。"我头回自己调馅就翻了车:贪多放了半勺料酒,肉馅出水包不住。陈奶奶笑着摇头:"就跟学评话一样,词儿不能抢戏,调料也不能夺了肉香啊!"

五步变身扁肉燕高手

1. 制皮是灵魂:选猪后腿肉剔净筋膜,配番薯粉(比例3:7为佳),用松木锤捶打1小时。我在陈奶奶家试过,捶到粉肉完全融合,扯开呈半透明状才算成。这个过程最考验耐心,就像听评话得等到"且听下回分解"。

2. 调馅见真章:前腿肉三肥七瘦,手工剁茸(别用绞肉机!)。加葱白末、姜汁、盐,关键要搅入适量冰水。我那次失败后才发现,要顺着同一方向搅打半小时,直到肉馅起胶——能粘在筷子上不倒。

3. 包燕如叠元宝:取燕皮裁成梯形,放馅后卷起,两角对折捏紧。这个造型是泰州独有的,陈奶奶说像评话先生的折扇头,又像凤城河的乌篷船

4. 蒸定型:垫胡萝卜片上笼蒸6分钟,千万别太久!我第一次蒸过头,燕皮变硬失了灵动。

5. 煮汤定乾坤:泰州人必用河虾熬汤底,水沸下扁肉燕,中火煮到浮起再点次冷水。看燕皮从乳白变晶莹,就是熟了的信号

三个诀窍记心上

捶皮时万一粘锤,撒点干薯粉就行——但别多,跟评话先生喝水润喉似的,适量才好。煮的时候千万别让汤大滚,不然燕皮会化在汤里。剩下的生扁肉燕要平铺冷冻,若堆在一起,会像没排练好的评话班子,全粘作一团。

如今我回到北方,每到梅雨季还常做这味。当厨房里飘起扁肉燕的香气,恍惚又能听见泰州茶馆的评话声。这吃食早就不是简单的点心,而是水城人把日子过成艺术的明证——就像评话先生能把寻常故事说得跌宕起伏,泰州人也能把寻常食材,变成舌尖上的千年运河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