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清远白切鸡:当航海精神遇上岭南美味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3

广州的清远白切鸡:当航海精神遇上岭南美味

你们知道吗?在珠江边的船舶博物馆里做白切鸡,那感觉可太特别了!玻璃柜里陈列着古代的航海罗盘,窗外是摇曳的渔船,而灶台上正咕嘟咕嘟煮着清远鸡。这种鸡啊,据说最早是给远航的水手补充体力的——岭南湿热,船员们容易食欲不振,而白切鸡能最大程度保留蛋白质,蘸着姜葱酱吃又特别开胃。现在不管是老人小孩、术后恢复的人,还是996的上班族都爱吃,毕竟清淡又营养嘛。

要说历史,这道菜和航海文化真有渊源。清代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往来商船的水手常带着清远鸡上船。这种鸡天生骨架小肉厚实,在船上冷藏条件有限时,白切做法最能保鲜。有老厨师说,当年商船在黄埔古港停靠时,船员就用特制长柄锅在甲板上现煮白切鸡,蘸着沙姜豉油吃,说是能预防坏血病。现在博物馆里还展着那种带卡槽的船用锅具,就是专门在风浪中固定锅具用的。

广州的清远白切鸡:当航海精神遇上岭南美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记得我第一次在船上厨房试做时可闹了笑话。想着“浸煮15分钟”多简单,结果风浪一来船身摇晃,锅里的水忽左忽右,鸡胸肉部分总是不够熟。后来学老水手的法子,用厨房秤压在锅盖上保持平衡,还在鸡胸上扎了几根竹签导熱。现在在博物馆的开放式厨房做,虽然地面不动,但我会特意选用厚重的船用铜锅,这招是从馆藏的19世纪厨具里学来的——铜锅受热均匀,正好解决白切鸡最怕的皮破肉老问题。

跟着船厨四步搞定殿堂级白切鸡

先备齐这些:清远鸡1只(2斤左右)、黄栀子2颗、姜葱束、冰水盆。特别提醒要在博物馆做的话,得提前申请明火许可,他们的仿古灶台火候和家用燃气灶很不同。

第一步处理鸡胚最有讲究。把鸡内脏掏空后,得学船上厨师的捆扎术:两翅反剪,鸡脚塞进腹腔,用棉绳绕三圈打水手结。这样煮的时候鸡不会散形,切盘时特别工整。

第二步熬制汤底是关键。在大铜锅里放姜葱束,加两颗黄栀子——这东西可是古代商船从东南亚带来的香料,能让鸡皮呈现漂亮的金黄色。等水冒蟹眼泡时提住鸡头,将整鸡三次浸入热水中“吊汤”,这个动作就像在模仿船只在波浪中起伏。

第三步控火浸煮最见功力。转微火保持汤面微微颤动,把鸡完全浸没后计时18分钟。记得用长竹签在鸡腿最厚处扎一下,流出清澈汁水才算熟。我后来改良了做法,会在鸡胸下垫个瓷勺,让最厚的部位受热更充分。

最后过冰水定皮肉。把煮好的鸡立刻投进冰水盆,这时能听到“滋滋”声,鸡皮瞬间收缩出脆嫩口感。等彻底冷却后晾在竹架上,刷层花生油锁住水分,那油光锃亮的样子,活像博物馆里那些精心保养的船模

这些翻车点老船长看了都摇头

切鸡时一定要用熟食案板,我见过新手用切过葱的木板,导致鸡肉串味。蘸料建议分两碟:沙姜豉油给口味重的,葱油碟给清淡口的——这搭配还是从航海食谱手抄本里学的。剩下的鸡汤别浪费,加点白菜煮个汤,就是水手们最爱的“浪花汤”了。

现在每次在博物馆的航海图展厅里片鸡,看着墙上的古代航线图,总觉得手里这盘白切鸡不只是道菜,更像是会流动的历史。当金黄鸡皮在灯光下泛起波纹时,恍惚间仿佛看见百年前的水手,正就着咸咸的海风品尝同样的味道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