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上做阜阳格拉条?这事儿靠谱!
说来你可能不信,我第一次听说在渔船上做格拉条,是听阜阳老渔民说的。那年我在颍河边的渔市,看见个老船工正捧着海碗吃格拉条,面疙瘩在鱼汤里翻滚,他笑着说:“咱渔民在船上做这个最方便——刮风下雨时躲舱里揉面,风平浪静时支锅煮汤,鱼虾现捞现放,这味儿在岸上还真吃不着。”
颍河船工的救命饭
阜阳格拉条可不是什么精致小吃,它诞生在三百多年前的颍河渔船上。老辈人说,有年发大水,渔民困在船上只剩面粉和晒干的杂鱼,有个巧媳妇把面团用筷子压成条,混着鱼干煮了一大锅。没想到这面疙瘩格外筋道,在鱼汤里久煮不烂,从此成了渔民跑船的必备干粮。现在你去阜阳,还能在渔家乐听到顺口溜:“格拉条,格拉条,顶饿抗风浪,一碗管半天”。
这吃食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面疙瘩扎实顶饿,鱼汤暖胃驱寒。上次我跟船体验生活,正赶上变天,船在浪里颠得人站不稳。老船工教我把揉好的面团塞进竹筒,用舱门当支点压面条——这招真绝!面疙瘩直接落进滚着的鱼汤锅,热腾腾一碗下肚,浑身湿气都散了。现在想想,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藏在每个细节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飘着鱼香的家常做法
在船上做格拉条得因地制宜。我改良了个渔船版配方:面粉500克(用防潮罐装)、盐5克、颍河杂鱼半斤、紫菜一小撮,要是风浪大就用虾干代替鲜鱼。工具只需一口深锅,带压面功能的竹筒(实在没有就用漏勺代替)。
具体这么操作:先往面盆里加面粉和盐,慢慢兑河水(渔船水箱的存水也行),边倒边搅成絮状。这时候船要是晃得厉害,就把面盆卡在两个水桶中间。揉到面团不粘手,盖上湿布醒20分钟——正好够你撒一网捞些鲜鱼。
接着把杂鱼收拾干净,鱼头鱼骨熬汤,鱼肉片成薄片。等鱼汤熬得奶白奶白的,就该处理醒好的面团了。把面团塞进竹筒,对准滚开的鱼汤锅,用力压出粗短的面疙瘩。它们扑通扑通跳进鱼汤,像群小鱼在浪里翻滚。
煮到面疙瘩全部浮起,撒上鱼片、紫菜,再淋勺船家自制的辣酱。记得最后撒把葱花,要是碰巧在颍河闸口停船,还能摘些野芹菜添清香。
老船工的私房贴士
在船上做饭最怕风浪。有次我贪快没固定面盆,结果一个浪头打来,面盆直接滑进鱼舱!从此我每次揉面都在盆底垫块湿麻布。要是赶上下雨,就把面团多揉会儿,这样更筋道还不易粘手。
煮汤时得看准火候,鱼汤滚得太沸容易浑汤。最好留个缝盖锅盖,既省燃料又保汤清。要是做给老人孩子吃,可以把面疙瘩压细些,多煮两分钟。剩下的格拉条千万别浪费,晾干后能存三天,下次用鱼汤泡软照样好吃。
这碗漂在颍河上的格拉条,如今已经飘出阜阳。去年我在新安江的渔船上,居然看见船娘用同样的方法做当地棍子鱼炖面疙瘩。果然,劳动人民的美食智慧,就像这滔滔江水,流到哪儿都能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