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三鲜:茶马古道旁的江南至味
记得第一次在常州老茶馆听人提起戚墅堰三鲜,说这道菜里藏着普洱茶马古道的驼铃声。我当时就纳闷——江南水乡的时鲜菜,怎么和西南边陲的古道扯上关系?直到亲眼看见老师傅用普洱熟茶汤煨煮河鲜,才明白这道诞生于京杭大运河码头的佳肴,早把四方风味熬成了独属常州的文化浓汤。
运河边的鲜味密码
明朝永乐年间,戚墅堰作为运河重要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停泊。船工们将云南的普洱茶、沿海的渔获、本地的时蔬混煮成锅,意外发现普洱茶汤不仅能去腥提鲜,其含有的茶多酚更让鱼肉蛋白质更易吸收。这道原本为劳工补充体力的粗放料理,经数代改良逐渐形成以青鱼、白虾、鳝鱼为主料,佐以春笋、豆腐的精致菜式。特别适合体虚需温补的人群,对经常熬夜的现代人来说,一锅热腾腾的三鲜下肚,比什么保健品都来得实在。
去年深秋我尝试复刻古法,特意托茶友找来五年陈普洱。在菜场挑青鱼时,鱼贩听说要做三鲜,特意拎起条鱼鳞泛金光的老口青鱼:"烧三鲜得用三年以上的青鱼,肉紧实!"这经验之谈让我少走了弯路——现代养殖鱼生长周期短,若按古方炖煮容易散架。
手把手教你熬出江湖鲜
1. 治鱼是关键:青鱼去鳞后别急着改刀,用70℃温水冲淋鱼皮,待鳞片微微翘起,用刀背逆刮去除黏液,这手还是跟运河渔家学的
2. 茶汤预处理:8克普洱加1升水煮出琥珀色茶汤,滤渣后加两片陈皮静置。有次我贪方便用茶包,结果涩味锁不住鲜味
3. 煎鱼定乾坤:菜籽油烧至八成热,青鱼段下锅瞬间响起滋啦声,煎到两面金黄油倒出,这步去腥比料酒管用
4. 叠放有讲究:砂锅底铺春笋片,依次码上青鱼、焯过水的鳝段、手工鱼丸,白虾必须最上层,防止过老
5. 火候见真章:倒入茶汤刚没过食材,烧开转文火,在锅盖边支根筷子防沸滚,慢炖25分钟让茶香渗进肌理
6. 收尾点睛笔:关火前3分钟撒枸杞,上桌前撇净浮油,这清亮汤色才显功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次我守着砂锅看秒表,到20分钟时茶香混着鱼鲜窜出厨房,邻居竟敲门问在烧什么好菜。最妙的是喝汤时能尝出三重鲜:白虾的甜鲜打头,青鱼的醇鲜垫后,最后喉间还留着普洱的回甘。
古今风味的奇妙碰撞
说来有趣,在戚墅堰老街上,如今既能见到端着紫砂壶品普洱的老茶客,也能遇见举着咖啡杯的年轻人。就像三鲜锅里的茶汤,既传承着茶马古道的沧桑,又沸腾着现代生活的烟火。有次我用冷萃咖啡代替部分茶汤实验新配方,意外发现咖啡的果酸能吊出白虾的鲜甜,这大概就是饮食文化交融的妙趣。
注意事项:青鱼胆有毒务必去除;普洱茶选熟普为佳;煎鱼后务必换锅炖煮,否则汤色混浊;痛风患者少食鱼汤。最后分享个暖心细节——常州人吃三鲜必配碗米饭,不是为了吃饱,是为将那口融尽江湖滋味的黄金汤浇在饭上,这是对天地馈赠最虔诚的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