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板面:救灾帐篷里的暖心味道
记得我第一次在救灾现场做南阳板面时,有个小姑娘蹲在帐篷口眼巴巴看着。她妈妈不好意思地说孩子三天没好好吃饭了。当我端出那碗热腾腾的板面,看着她小口小口吃得额头冒汗的样子,突然明白这碗面不只是在喂饱肚子。
百年传承的救命面
南阳板面可是有来头的!据说光绪年间南阳闹饥荒,有个老厨子把仅存的面粉做成宽面片,加上野葱野菜煮成大锅面,救活了不少灾民。这种面特别管饱,热汤能驱寒,宽面片好消化,加上醋还能杀菌——在救灾现场简直就是为灾民量身定做的。老人孩子吃这个最合适,肠胃弱的也能放心吃。
去年在郑州救灾时,我们帐篷里有个发烧的孩子死活不肯吃药。我灵机一动在板面汤里加了姜末和胡椒粉,哄他说这是"超人面"。孩子连汤带面吃完,捂着被子睡一觉,第二天真的退烧了。打那以后,我们医疗队的同事都管板面叫"食疗神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帐篷里的简易做法
现在教大家怎么在救灾帐篷里做这个救命面。别看条件简陋,我保证做出来的味道绝不打折!
第一步:和面要"三光"
救灾物资里的普通面粉就行。找个干净盆子,两碗面粉配半碗冷水,记住水温要和体温差不多。这里分享我的独门诀窍——和面时加点盐,这样面条更筋道。揉到面团光滑、盆光、手光,盖上半湿的布醒20分钟。要是找不到布,用干净塑料袋也行。
第二步:配料有啥用啥
灾区物资不固定,但板面很随和。最基础要有葱姜,能找到西红柿和鸡蛋就完美了。记得有次我们只分到几根蔫了的青菜,我把菜叶切碎撒进汤里,灾民们都说吃出了春天的味道。
第三步:擀面是个技术活
在折叠桌上撒点干面粉,把醒好的面团擀成大片。不用太薄,大概硬币厚度就行。然后像折扇子那样折起来,切成两指宽的条。抖开就是板面了!要是案板不够大,可以分成小剂子慢慢擀。
第四步:炝锅香味传千里
找个深口锅烧热,倒少许油。先放姜末爆香,再下葱花。这时候香味飘出去,保准帐篷外开始有人排队了!要是物资丰富,可以加点西红柿炒出汤汁。
第五步:煮面时机要掐准
加水烧开后下面条,用筷子轻轻搅散。等面条浮起来再加半碗凉水,这样煮出来的面特别滑溜。青菜要在第二次水开时下锅。
第六步:调味重在暖心
盐和酱油按口味加,关键是要淋几滴醋!不仅能提鲜,在灾区还有杀菌作用。最后淋上蛋花,一锅热气腾腾的板面就完成了。
这些坑你别踩
帐篷里做饭要特别注意安全!和面别离火源太近,面粉遇明火危险。煮面时锅要放稳当,最好用卡式炉而不是直接在地上生火。要是给小孩老人吃,面条可以多煮两分钟。最要紧的是——绝对要用发放的饮用水,不明水源再干净也不能用!
记得有回半夜来了批新转移的灾民,我们现揉面现熬汤。当热乎乎的面条端上去时,有个老大爷捧着碗的手都在抖。他说这面让他想起老家,顿时整个帐篷的人都开始聊起家乡的美食。你看,食物啊,在灾难面前不仅是活下去的能量,更是照亮黑夜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