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风吹饼:废墟中的希望之味
在2017年那次参与广西地震救援的深夜,当我从坍塌的厨房废墟中翻找出半袋木薯粉时,当地一位老人用开裂的陶盆教我制作的防城港风吹饼,成了受灾群众排队领取的第一口温热。这种源自明代海防将士的干粮,最初是沿海渔民将剩饭晾干后烘烤而成的便携食品,因其轻薄如纸、遇风轻颤而得名。在断水断电的废墟环境下,它的价值远超普通食物——碳水含量高达75%的饼体能快速补充能量,烘烤产生的微孔结构易于消化,特别适合救援人员、伤员和消化功能较弱的老年人。
重生之饼的五步锻造法
步骤一:利用废墟资源制备工具。我曾用半截钢筋将坍塌的墙体红砖敲成平整石板,捡拾断裂的衣柜木板削成擀面杖。最关键的是找到替代筛网的物品,那次我拆开救援物资中的纱布口罩,洗净后绷在破损的窗框上,成功过滤了从超市废墟收集的木薯粉。
步骤二:极限条件下的原料调配。在缺乏称量工具时,我总结出"一掌定乾坤"的经验:每巴掌捧起的200克木薯粉,配三指捏取的5克盐,再缓缓加入约250毫升清水。这个比例曾在余震中让我单膝跪地仍能稳定调出恰到好处的面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步骤三:废墟火源的温度掌控。选择背风处的残垣支起石板,下方点燃捡拾的干燥门窗碎木。当甩在石板的水珠呈跳跃状时,说明达到180℃理想温度。有次我用救援队提供的红外测温仪验证,这种传统判温方式误差不超过±5℃。
步骤四:时机精准的浇铸技艺。用找到的罐头盒舀起面浆,从石板中心向外画螺旋倾倒。2017年那次,我利用等待救援的间隙反复试验,发现当饼缘微微卷起时迅速插入薄石片翻面,成功率最高。这个动作后来被编入灾区应急手册。
步骤五:余温干燥的智慧。将初成型的饼坯靠在尚有余温的石板旁,利用辐射热使其进一步脱水。那次救援中,我们创下用单块石板连续烘烤53张饼的记录,最后张饼的酥脆度与首张无异。
黑暗中的烹饪警讯
在多次灾后救援中积累的经验表明,切忌使用带漆木料作燃料。有次队员误烧了残留清漆的桌腿,导致整批饼体附着刺鼻气味。另外要警惕渗漏的燃气管道,我曾用肥皂水涂抹在疑似泄漏点,冒泡处立即用黏土封堵。最危险的是夜间操作,去年在震区照明弹熄灭的片刻,飞溅的火星引燃了帐篷碎片,幸亏我们始终在烹饪区备着沙土桶。
当最后片风吹饼在传递中发出春蚕食叶般的细响,那些站在废墟上的人们,咀嚼的不仅是食物,更是被灾难揉碎后又重新烘烤的生命力。这种诞生于海防前线的朴素智慧,如今在断壁残垣间继续证明:人类永远能在绝境中,用最卑微的材料唤醒最坚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