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铺里的阜阳格拉条:一碗面条的前世今生
在阜阳古城西街的德盛当铺里,木质柜台前飘散着独特的小麦焦香。典当行的老师傅一边擦拭放大镜,一边说:"这世道,什么都能当,唯独这格拉条的手艺当不得。"他身后,第三代传人正将醒好的面团举过头顶,在案板上摔打出富有韵律的节奏——这便是一碗阜阳格拉条诞生的前奏。
行走的食疗处方
明朝正德年间,阜阳遭遇大旱,民间巧妇将仅存的小麦与芝麻混合,创制出耐储存的格拉条。其名取自阜阳方言"搁拉",意为反复揉压。这道面食不仅饱腹,更暗合中医"麦补心,麻润肠"的养生智慧。选用高筋面粉配以芝麻酱、荆芥,形成补中益气、润燥通便的食疗组合。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消化不良者及产后虚弱人群,在阜阳有"坐月子吃格拉,四十天能下洼"的俗语。
去年深秋,我在当铺后院支起灶台,用祖传的柏木案板制作格拉条。当300克面粉与150克清水相遇,我发现水温是关键——冬季用温水可加速面团苏醒,夏季则需冰水延缓发酵。在反复摔打过程中,面团逐渐显现出类似人体经络的纹路,这让我想起针灸时探查经气的触感。最奇妙的是,当格拉条在沸水中浮沉时,散发的小麦清香竟让当铺里终日昏睡的狸花猫竖起了耳朵。
五步成艺
第一步"和面如调经"需将面粉与盐水按10:3比例混合,揉至"三光"状态(面光、手光、盆光),这个过程如同调理经络,要求力道均匀渗透。第二步"醒面似候气"需要覆上湿布静置40分钟,让面筋网络自然舒展。第三步"压条若行针"是最见功力的环节,将特制压床架在锅上,手臂发力要像针灸提插般刚柔并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步"焯水犹温灸"讲究三浮三沉,待面条在滚水中三次浮起立即捞起,这个火候把握如同艾灸的温度控制。最后"调汁似配穴"更是精髓,芝麻酱要顺时针搅打108下,配以蒜汁、香醋、荆芥,形成"麻、辣、酸、香"的复合味型,宛如针灸配穴的君臣佐使。
食中有忌
格拉条虽好,但胃酸过多者应减少陈醋用量,可佐以面汤原汤化原食。孕妇食用建议去掉蒜汁,改用麻油增香。值得注意的是,正宗格拉条从不使用碱面,若发现面条呈淡黄色,多半是添加了食用碱。在当铺制作时,我们坚持用古井盐水和面,这样压出的面条即使放置半小时也不会粘连。
当夕阳掠过当铺的雕花窗棂,食客们捧着粗瓷大碗或站或坐。有人用筷子挑起金黄油亮的面条,有人低头啜饮浓白面汤。老师傅在账簿上记下:"癸卯年霜降,当青玉扳指一枚,换格拉条三十碗。"这碗穿越五百年的面条,就这样在典当与传承之间,继续书写着属于市井的养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