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夜市的花莲麻薯,软糯香甜的庙会记忆
还记得去年在龙山寺庙会上,我第一次尝到花莲麻薯的滋味吗?那天摊位前挤满了人,老师傅手里捏着雪白的麻薯,包上花生粉和芝麻糖,一口咬下去软糯中带着沙沙的响声。这种来自花莲的阿美族传统点心,最早是用山里采的鼠麴草和糯米制作,后来演变成用蓬莱米和糯米混合,变得更有弹性。
麻薯在庙会里特别受欢迎,因为糯米能快速补充体力,芝麻和花生富含维生素E,特别适合逛庙会走到腿软的老人小孩。现在让我带你从准备材料开始,重现这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准备这些材料就能开始了
糯米粉200克、蓬莱米粉50克(这是让麻薯更Q的秘诀)、细砂糖80克、温水180毫升、炒香的花生粉和黑芝麻粉各半碗、少许食用油。记得要选颗粒饱满的花生,自己炒香后碾碎,香味会比现成的花生粉浓郁得多。
去年我在庙会帮摊主制作时,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同样的配方,在露天环境下水分蒸发得快,所以温水要多备20毫升随时调整。有次突然起风,面团表面发干,我们赶紧盖上湿布,同时往蒸笼底下加了个水盆保持湿度。
跟着步骤慢慢来
1. 先把糯米粉和蓬莱米粉过筛,这步不能偷懒,否则蒸出来会有小疙瘩
2. 温水分三次加入,像画圆圈一样搅拌,直到变成顺滑的米浆
3. 加入砂糖继续搅拌,这时米浆会变得略微稀薄,正好适合蒸制
4. 在容器内壁刷层薄油,倒入米浆后震出气泡
5. 蒸锅水开后中火蒸20分钟,记得用竹筷在锅盖下留条缝
6. 取出后要趁热搅拌,这步最费力气,要搅拌到米团能拉丝的状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键都在这些细节里
有次我看到游客直接用手扯麻薯,结果粘得满手都是。其实应该先把手沾湿,或者抹点油。包馅料时也别贪多,花生粉和芝麻粉1:1混合最好,包的时候记得像包包子那样收口捏紧。
刚蒸好的麻薯要放在抹了油的砧板上,用涂油的剪刀来分块就不会粘。如果遇到回潮天气,可以适当减少10毫升水量。现在你学会的不只是食谱,更是带着庙会烟火气的传承。下次逛庙会时,说不定你也能摆个摊子,让更多人尝到这软糯的台湾古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