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椎叶村平家做一碗拉萨藏面
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那些花里胡哨的大菜,就说说我这小摊上最暖人心的——拉萨藏面。这面啊,可是高原上的宝贝,特别适合咱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手脚容易冰凉的现代人。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它汤底是用牦牛大骨熬的,里面还加了生姜、胡椒这些温补的香料,一碗下肚,从喉咙暖到胃里,再扩散到全身,那叫一个舒坦!而且面条本身是青稞面做的,消化慢,顶饱,对肠胃温和,特别适合体力消耗大的人、或者像咱们这样偶尔熬夜需要补充元气的人。不过啊,要是你最近上火得厉害,那我建议先把汤上的油花撇掉一些,清淡点儿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熬汤到摆碗,手把手教你做
好了,废话不多说,咱们就在我这椎叶村的小厨房里开干!首先,你得有块带肉的牦牛腿骨——别用普通牛骨代替,风味差远了。我这儿因为离高原远,每次都得托老乡捎来冻着的,提前一晚上放冷藏化冻正合适。
第一步,熬灵魂汤底。把牦牛骨放进大锅,加冷水没过骨头,开大火煮沸。这时候你会看到浮沫涌上来,千万耐心撇干净,这是汤色清澈的关键。等没沫子了,就把提前拍松的一块老姜、一小把花椒粒、几颗干红葱头扔进去。这里有个小窍门:别放盐!现在放盐肉会变柴。转小火,盖上盖子留条缝,让它咕嘟咕嘟熬上至少三小时。
说到熬汤,我头回做时就栽过跟头。那会儿心急,用高压锅想省时间,结果汤是速成了,可香味根本出不来,喝起来就像兑了水的酱油。后来有个藏族老阿妈来我摊上,尝了一口直摇头,她告诉我:“牦牛骨的香是要用时间哄出来的。”现在我都用砂锅慢炖,有次炖到一半要去接孩子,关火焖了两小时再继续炖,没想到汤味反而更醇厚了!
第二步,揉面要巧劲。200克青稞粉混合100克高筋面粉,加半勺盐。温水里化开5克酵母,慢慢倒进面粉,边倒边搅成絮状。青稞面缺乏 gluten,所以咱们掺点高筋粉让面条更筋道。揉成光滑面团后,盖上湿布醒发半小时。冬天温度低,我会把面盆放在熬汤的锅盖旁边,借着热气帮助发酵。
第三步,准备浇头。取块牦牛里脊切薄片,用生抽、料酒、少许淀粉抓匀。白萝卜切薄片,和干木耳一起泡发。等汤熬够时间后,把萝卜片和木耳下进去煮十分钟,这时候再放盐调味。
第四步,抻面下锅。醒好的面团擀成厚片,切成两指宽的面剂子。烧一锅开水,拿起剂子两头轻轻抻长,像甩腰带似的甩进锅里。新鲜面条熟得快,浮起来再煮一分钟就捞。
第五步,激香收官。大碗里铺好面条,码上烫熟的牛肉片、香菜碎,浇上滚烫的骨汤!最后一定要撒一勺油泼辣子——我用的可是加了西藏古法黑胡椒的秘制辣子,这才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几个坑你可别踩
最后唠叨几句注意事项:青稞面醒发时间别超四十分钟,否则会发酸;熬汤中途万一水不够,务必加热水;要是给老人孩子吃,可以把萝卜片多煮会儿至透明,更好消化。最重要的是——这面得趁热吃!曾经有客人光顾着拍照,面坨了才动筷,可惜了那碗好汤。
在这雾气蒸腾的小厨房里,每当我把撒着翠绿香菜的藏面端给客人,看他们冻得发红的脸庞在热汤氤氲中渐渐舒展,就觉得这碗面连接的不仅是味蕾,还有那片高原的温度。下次来椎叶村,记得来我的小摊坐坐,我给你多舀一勺牦牛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