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太师饼:劳改农场里的希望滋味

频道:食谱 日期: 浏览:11

荆门太师饼:劳改农场里的希望滋味

在湖北荆门一带,太师饼不仅是传统点心,更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这种以面粉、白糖、芝麻为主料的酥饼,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当地百姓为犒劳将士所创,后因某位太师喜爱而得名。其金黄酥脆的外皮包裹着甜而不腻的内馅,具有补充能量、缓解疲劳的功效,尤其适合体力消耗大的人群食用。在物质匮乏的劳改农场里,这道点心曾成为囚犯们偷偷传递温暖与希望的特殊载体

历史沉浮中的生存智慧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劳改农场,物资配给严格受限。囚犯们将配给的面粉省下少许,用废弃的铁皮罐改造烤炉,采集野芝麻代替传统配料。我曾在复原这道特殊版本太师饼时发现,用劳改农场常见的铝制饭盒代替专业模具,反而能塑造出更紧实的饼身。当时囚犯们将饼藏在劳动服内衬,在深夜时分悄悄分享,甜味不仅补充了体力消耗,更成为维系人性的精神食粮。这种在极端环境下诞生的改良版本,如今已成为荆门地区特殊的历史美食记忆。

荆门太师饼:劳改农场里的希望滋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劳改农场的特殊制作教程

首先将300克面粉与15克白糖混合,逐步加入温水揉成面团。在农场条件下,囚犯们会利用体温加速面团发酵,将面盆贴身放置2小时。接着制作油酥,将100克猪油与150克面粉揉搓均匀,这个步骤需要掌握好油温,过热会导致油酥渗漏。然后将醒发好的面团擀成圆形,包入油酥后反复折叠三次,形成层次分明的饼皮

馅料制作需将炒熟的芝麻碾碎,与白糖、少量猪油混合。值得注意的是,农场版本会掺入碾碎的高粱米增加饱腹感。包制时取25克面皮包裹15克馅料,收口朝下压成1厘米厚度的圆饼。最后用自制的竹签在饼面扎出透气孔,刷上稀薄的糖水,撒上芝麻粒。

烘烤阶段最具挑战。囚犯们将铁皮罐改造成简易烤箱,底层铺烧热的石块,中层放置面饼,上层用铁片覆盖后继续加热石块。每面烘烤约8分钟,期间需要不断翻面。待饼身呈现金黄色,边缘出现自然裂纹即可出炉。刚烤好的太师饼要放在通风处晾凉,这样能保持酥脆口感。

跨越时代的制作启示

现代家庭复刻时,烤箱预热180℃烘烤15分钟即可达成相似效果。但要注意面团含水量需比常规配方减少5%,这是为了模拟当年面粉受潮的状况。在亲自测试时,我发现用石磨全麦粉代替精制面粉,更能还原当时粗粝却醇厚的风味。保存时应避免密封容器,用棉布包裹放置在阴凉处,恰如当年囚犯们用油纸包裹藏在草垫下的方式

这道诞生于特殊年代的点心,如今已成为荆门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芝麻的焦香在厨房弥漫,总能让人想起那个艰难岁月里,人们如何用最简单的食材守护着对生活的热忱。正如一位曾经历那段时光的老人所言:"那时候一口太师饼的甜,能让我们记住自己还是个人。"这种穿越苦难而留存下来的美味,恰恰证明了人类精神永不磨灭的闪光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