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港饼:从战火中走来的甜蜜记忆
在湖北黄石市战争纪念馆的展厅里,一枚金黄油亮的芝麻饼静静躺在玻璃展柜中。这件看似普通的糕点,曾是抗战时期战士们怀里的干粮,也是如今黄石人代代相传的味觉记忆。作为放射技师,我透过X光看见过人体内部精密的骨骼结构;而作为厨师,我更想透过这枚饼,讲述那段被烘焙封存的历史。
黄石港饼诞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当时黄石港作为长江重要物资中转站,民众为支援前线,将有限的面粉、糖稀和芝麻巧妙结合,创造出这种高热量、易携带的干粮。它不仅能快速补充体力,芝麻富含的钙质和维生素E更有助于骨骼修复——这恰好解释了为什么我在放射科看到的抗战老兵X光片,许多人的骨折愈合程度都超出预期。这种饼对体力劳动者、老年人及生长发育期儿童尤为适宜,其温补特性也适合体质虚弱者食用。
制作教程:重现历史的味道
第一步:准备面团。中筋面粉500克配入80克糖粉,这比现代配方减少近半,还原战时物资紧缺的真实比例。去年在纪念馆复原战时食谱时,我发现用40℃温水融化糖粉的效果最佳,这个温度既能充分溶解糖分,又不会破坏面粉筋性。
第二步:制作油酥。这是饼皮酥脆的关键。猪油与面粉1:2混合,记得去年秋天在纪念馆厨房试做时,我尝试用现代起酥油替代传统猪油,结果饼皮完全失去了那种入口即化的层次感。战争年代的智慧告诉我们,传统配方的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时间考验。
第三步:包制饼胚。将油酥面团包裹在水油皮中,反复擀卷三次。这个步骤需要像我们放射技师调整CT参数般精准——擀得太薄会破皮,太厚则影响酥层形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步:填充馅料。正宗的黄石港饼馅料极为朴素:仅用糖桂花和少量炒熟的面粉。我在纪念馆档案室发现的1943年食谱手稿显示,当时甚至会用槐花代替桂花,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令人动容。
第五步:定型撒芝麻。将包好馅料的饼胚压成1厘米厚,一面沾满芝麻。这里有个从老兵那里学来的技巧:先在表面刷层糖水,再撒芝麻,这样烘烤时芝麻不易脱落。
第六步:烘烤。传统土炉需180℃烤15分钟,现代烤箱可调整为上下火170℃。当饼胚在烤箱中渐渐鼓起,就像观看肺部在X光下呼吸般充满生命力。
经验之谈与注意事项
在纪念馆的复原制作过程中,我发现战争时期的黄石港饼比现代版本更薄更硬——这是为了延长保存期限。有次我严格按古法制作,饼冷却后坚硬如石,但用蒸汽回软后,麦香反而更加浓郁。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应减少糖量;现代家庭制作时,猪油可替换为植物油,但风味会打折扣。保存时务必密封防潮,就像我们保护放射胶片般谨慎。
这枚看似简单的饼,承载的不仅是食物本身,更是一个民族在苦难中求生的智慧。当我在纪念馆厨房将第一炉复原版黄石港饼分发给来访的老兵后代时,他们眼中闪烁的泪光,比任何影像诊断都更清晰地映照出历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