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牛肉馍:车轮上的千年香味
在皖北平原的晨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自行车骑行者们在古槐树下停靠,捧着金黄酥脆的牛肉馍,任香气随着晨雾飘散。这道起源于商汤时期的地方小吃,据说最初是军旅干粮,用面粉包裹牛肉烤制,后来演变成用平底锅烙制的现代版本。亳州作为华佗故里,这道小吃也蕴含着药食同源的智慧——牛肉补中益气,面粉养心安神,孜然温中暖脾,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学生族以及需要补充能量的人群。
古法新做的传承密码
去年深秋,我在亳州北关历史街区的老作坊里,见到七旬老师傅用带刻度尺的擀面杖精确测量面皮厚度。他告诉我:“牛肉馍的奥义在‘三翻九转’——三次翻面,九次旋转,每次都要在面皮将透未透时完成。”这种对火候的极致把控,让面皮形成128层薄如蝉翼的层次,正是锁住肉汁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亳州人坚持选用三岁黄牛的后腿肉,因其肌理纤维能更好地吸收十几种香料的味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行车道旁的实践笔记
那次在涡河边的自行车休息站,我尝试用便携煎锅复刻这道美食。当油温升至180℃时,面皮突然鼓起气泡,我立即用竹签刺破放气,这个突发状况反而让面皮形成更均匀的焦斑。现场制作的秘诀在于:提前将面剂子冷藏保存,牛肉馅分装冷冻,骑行休息时自然解冻刚好使用。在露天环境下,要在煎锅上方30厘米处悬空覆盖锡纸,这样既防止落灰又不产生水蒸气,保持脆皮口感。
五步成就黄金馍
1. 和面时按1:0.6的比例混合高筋粉与温水,加入少许盐和食用油,揉至“三光”状态后醒发40分钟
2. 牛肉馅加入亳州特有的五香粉(含八角、小茴香、花椒、肉桂、丁香),顺时针搅拌上劲
3. 将面团擀成直径约25厘米的圆片,包入150克肉馅,收口时捏出18-24个褶子
4. 用特制平底锅(厚度≥2cm)以180℃恒温烙制,每面各6分钟,期间转动7次角度
5. 出锅前刷层芝麻油,用厨纸吸除多余油脂,切块时能听到清脆的“咔嚓”声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牛肉馍的完美脆度只能维持15分钟,最好现做现吃。糖尿病患者可将面粉替换为全麦粉,牛肉选择脂肪含量更低的牛霖部位。在户外制作时,要避开风口防止炉火不均,翻面时使用特制锅铲(铲面带有透气孔)能更好地保持形状。这道穿越千年的美味,正以它质朴的能量,继续滋养着每一个在路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