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香脆:探秘泗阳穿城大饼与碣石文化交融
在黄海之滨的连云港,有一种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地方美食的活化石——泗阳穿城大饼。这道起源于明代抗倭时期的特色面点,最初是沿海守军为快速补给而创制的便携干粮。据《海州志》记载,当年戚继光部队在连云港周边驻防时,伙夫将面团擀薄后穿在长矛上烤制,既便于携带又能长期保存,因而得名“穿城”。经过五百余年的演变,如今的大饼不仅保留了耐储存的特性,更发展出酥脆咸香的口感,成为当地人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这种直径约40厘米的圆形大饼,采用老面发酵与多层折叠的工艺,使其兼具碳水化合物提供的持久能量与发酵食物特有的健脾养胃功效。饼体富含的碱性物质能中和沿海饮食中过量的海鲜酸性,特别适合体力劳动者、消化功能较弱的中老年人及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在潮湿的滨海气候中,烘烤至脱水状态的大饼还能有效预防食物霉变,这与当地“出海带饼,半月不坏”的民间智慧一脉相承。
古法新传:穿城大饼制作揭秘
制作正宗的穿城大饼需经历八个精妙步骤。首先将中筋面粉与40℃温盐水按100:55的比例混合,加入老面酵头揉至“三光”状态,在28℃环境下发酵4小时直至出现蜂窝状气孔。接着将面团擀成3毫米厚度的面皮,均匀撒上由花椒粉、海盐、芝麻调制的秘制调料,这步正是形成独特风味的核心所在。
在第三次折叠面皮时,我曾在自家厨房尝试时发现,若在每层之间刷上少许葱油,烤制后会产生更为分明的酥层。这个意外收获后来成为我固定使用的改良技法,可见传统配方也留有创新空间。随后将处理好的面坯穿在特制的枣木棍上,置于传统土灶中以200℃悬空烘烤15分钟,期间需不断旋转使受热均匀。当饼面呈现金黄虎皮纹时立即取出,趁热用刀背轻敲饼心,会发出清脆的“咚咚”声,这便是完美火候的证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碣石遗韵与美食传承
距离连云港市区60公里的葫芦岛碣石遗址,作为东汉时期的煮盐作坊群,为我们理解穿城大饼的文化语境提供了重要线索。考古发现的陶灶与焙烤工具证明,早在两千年前当地已形成成熟的面食加工体系。遗址中出土的鱼纹陶器与饼模,更暗示着面食与海洋文化的深度融合。这种历史渊源使得穿城大饼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成为连接古今的味觉纽带。
在制作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三个关键:发酵温度不得超过30℃以免产生酸涩,烘烤时必须使用果木保证香气渗透,出炉后需悬置于通风处自然冷却才能保持脆度。若想品尝最地道的风味,建议搭配当地特产的虾酱或紫菜汤,这种传承自明清时期的经典吃法,能让饼体的麦香与海产的鲜味在口腔中形成完美共鸣。当金黄的饼屑从指尖簌簌落下,仿佛能听见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响——这是来自明代戍边将士的智慧结晶,更是碣石文化在当代餐桌上的生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