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驴打滚:千年古镇的甜蜜年画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7

开封驴打滚:千年古镇的甜蜜年画

在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里,总能看到丰收时节孩童追逐驴群的场景——黄土飞扬间,驴蹄翻卷起金色豆粉,恰似这道传承八百年的中原甜点"驴打滚"最生动的注脚。作为北宋饮食文化的活化石,驴打滚不仅承载着汴梁古都的市井记忆,更以其温润滋补的特性,成为中原地区四季皆宜的养生佳品

年画里的甜蜜密码

朱仙镇年画非遗传承人郭泰运曾指出,年画《五谷丰登》中孩童手持的糍粑点心,正是驴打滚的原始形态。这道起源于北宋汴梁街市的点心,最初是驿站商旅的便携干粮。糯米粉提供的充足碳水能让贩夫走卒维持整天体力,黄豆粉富含的植物蛋白则契合中原农耕民族的饮食智慧。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驴打滚中的红豆馅富含铁质与膳食纤维,对贫血人群和孕期妇女尤为适宜,而糯米外皮温中健脾的特性,正应对了黄河流域冬春交替时的湿寒气候

开封驴打滚:千年古镇的甜蜜年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法新制的三重奏

去年深秋在开封七盛角民俗街,我跟随面点师傅老张体验了古法驴打滚的制作。首先要攻克的是糯米团的锤炼:将水磨糯米粉与粳米粉按7:3混合,加入60℃温开水揉搓时,必须像年画师傅拓印版画般力道均匀。"你看这面光得能照人,"老张用指节敲打醒好的面团,"这才配得上朱仙镇年画里‘光如镜’的讲究。"

蒸制环节见证着中原厨艺的智慧。在竹蒸笼垫上浸湿的年画用宣纸,面团需要经过三蒸三淋的淬炼——每蒸十分钟取出淋凉水,如此重复三次。我在第二次开笼时心急触碰,瞬间被蒸汽烫出红痕,老张笑着递来獾油:"老祖宗定这规矩,就是教人懂得等待。"

最富诗意的当属"驴打滚"成型的瞬间。将蒸熟的糯米团在铺满炒黄豆粉的青石板上擀开时,飞扬的豆粉果真如年画中驴群踏起的金色烟尘。包入用玫瑰卤蜜渍的赤豆沙,卷筒切块时刀口要蘸蜂蜜,这般处理后的断面会呈现朱仙镇年画特有的藕粉光泽

舌尖上的年画韵律

成功的驴打滚应当达到三重境界:糯米皮需呈现年画宣纸的柔韧质感,豆馅要保持手工研磨的粗粝感,最妙的是外层豆粉必须像刚拓印的年画般,入口瞬间纷纷扬扬落下。我在第三次尝试时终于掌握卷筒的力道——太紧则馅料溢出,太松则层次不清,当糯米卷在掌心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恰如春风拂过朱仙镇的晒画架

注意事项中尤需留意:炒制黄豆粉时要加入少许甘草片,这是中原地区防暑祛湿的古方;糖尿病患者可用山药粉替代部分糯米粉;冷藏保存时需用年画用的桐油纸包裹,避免吸入冰箱异味。这道凝聚着汴梁千年烟火气的点心,如今在开封鼓楼夜市仍飘着宋时的甜香,每当夜幕降临,暖黄色灯笼映照着往来食客,仿佛穿越回《清明上河图》中那个糕点铺林立的繁华东京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