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图书馆咖啡角,我找到了小笼包的灵魂

频道:菜品 日期: 浏览:1

在上海图书馆咖啡角,我找到了小笼包的灵魂

你说奇怪不?我在上海图书馆的咖啡角里,突然想起了老家西安的上海小笼包。不是西安的肉夹馍,不是羊肉泡馍,偏偏是那个白嫩嫩、颤巍巍的江南点心。可能因为这几天总熬夜写论文,胃里空落落的,特别想念那种一口下去,热汤涌进喉咙的治愈感

这可不是普通的小笼包

你可能会问,小笼包不就是包子吗?还真不是。真正的小笼包啊,是能治"心病"的——当你压力大的时候,夹起一个,看着半透明的皮子里晃荡的汤汁,所有注意力都被它勾走了。猪肉馅补气血,姜末暖胃,热汤能瞬间把紧绷的神经熨平。特别适合像我们这样总坐在图书馆里,脑子转个不停却忘了照顾肠胃的人。上周我隔壁桌的女生一直在揉太阳穴,我推过去一笼自己带的(对,我经常在咖啡角偷吃),她吃完两个就说头不疼了。你说神不神?

不过要小心,血糖高的朋友得少吃,毕竟皮是精面粉。容易上火的人也别配冰美式,换成温热的普洱茶才对味。

来,我教你做会跳舞的小笼包

其实在图书馆咖啡角做小笼包?听着离谱,但我真干过。当然不是开火蒸笼那种,而是把这里当成了我的"研发中心"。笔记本记配方,咖啡勺当量具,还偷偷用电子秤称过糖盐——直到管理员瞪我,才赶紧收起来。

第一步:准备面皮。中筋面粉100克,温水50克,一丢丢盐。重点是要用温水!我第一次用冷水,皮子硬得像论文封面。揉到"三光"——面光盆光手光,盖湿布醒半小时。这时候最适合去书架上翻本美食散文,汪曾祺的《五味》就特别配。

第二步:调肉馅。肥瘦3:7的猪前腿肉200克,切丁再剁碎。别用料理机!肉馅要有颗粒感才够劲。加生抽、蚝油、少许糖和白胡椒粉,最关键的是——皮冻!100克皮冻切小丁,这是爆汤的灵魂

在上海图书馆咖啡角,我找到了小笼包的灵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步:打水。分三次加两勺葱姜水,顺时针搅到肉馅起胶。这个动作特别解压,比转笔有意思多了。有一次我搅得太投入,把咖啡撞洒了,结果意外发现咖啡香混着肉香还挺诱人?

第四步:擀皮。醒好的面团搓条,切剂子,每个8克左右。记得中间厚边缘薄,直径大概8厘米。我在图书馆的桌子上擀过皮,结果笔记本沾满了面粉...后来学乖了,垫着烘焙纸干活。

第五步:包馅。放一勺肉馅在皮中央,像包包子一样折褶子,最后留个小口别捏死。18-24个褶子是标准,但我发现16个褶子反而不容易破。对,这里要插播我的翻车经历:有次想炫技,非要把褶子捏到32层,结果蒸完变成了一锅肉汤面片——所以啊,有时候完美主义真是负担。

第六步:上笼。垫胡萝卜片或烘焙纸,水开后大火蒸8分钟。千万别超时!计时器响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明亮了。

记住这几点,你比专业厨师还稳

蒸的时候千万别开盖,温差会让皮子破相。吃的时候先咬小口喝汤,不然溅到对面的人...别问我怎么知道的。要是想带去图书馆,可以用保温饭盒,底下垫张白菜叶防粘。

其实在咖啡角偷偷做小笼包的这些日子,我悟出个道理:读书和做饭都是一样的,太紧绷反而做不好。就像那次我边看《社会心理学》边揉面,不小心把章节标题揉进了面团里,蒸出来的小笼包居然带着几分哲学味——或许最好的味道,永远诞生于放松的灵魂

关键词: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