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天井里煮一壶西藏酥油茶
你说奇怪不奇怪?在徽州民居四水归堂的天井底下,我居然琢磨起了西藏的酥油茶。青石板缝里长着绒绒的青苔,瓦当滴落的雨水在石缸里敲出圈圈涟漪,这潮湿微凉的天气,可不正需要一碗暖身子的热饮么!酥油茶这东西啊,别看是高原特产,在咱们江南梅雨季同样是个宝贝——它能驱寒除湿、提神醒脑,特别适合整天对着电脑的上班族、容易手脚冰凉的姑娘们,还有像我现在这样被连阴雨泡得浑身不得劲的人。
为什么要在徽州做酥油茶
去年去林芝出差,在藏民家烤火时学了这手艺。回到徽州老宅后,每逢返潮严重的日子,我就特别想念那口咸香。你试试就知道,当茶汤滑过喉咙的瞬间,那股暖流会从胃里扩散到指尖,比什么姜茶都管用。特别提醒熬夜的人:酥油提供的持久能量,比咖啡更温和,半夜写稿时来一碗,既不会失眠又能撑到天亮。
记得第一次在天井里打茶时,邻居扒着马头墙惊呼:“侬在做奶油汤吗?”现在他们尝过之后,每到雨天都端着保温杯来敲门。最让我得意的是,三楼那位常年痛经的租客姑娘,连续喝了两周后居然抱着暖水袋来还杯子,说小腹发冷的毛病缓解了不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手把手教你打一壶正经酥油茶
接下来咱们动真格的。你需要准备:砖茶或普洱熟茶(我用的是祁门红茶末,意外地很配)、牦牛酥油(淘宝有售,实在没有就用无盐黄油替代)、核桃仁、花生米、盐巴,还有最重要的——带活塞的酥油茶筒。找不到茶筒?我试过用保温杯加打蛋器,效果打七折但也够用。
第一步:煮茶汤。抓把茶叶扔进冷水锅,水开转小火熬10分钟,直到汤色变成深琥珀色。这里有个诀窍——去年在波密,藏族阿佳教我用指甲掐断茶梗,说这样茶魂才出得来。我在徽州灶台照做时,发现熬出的茶汤确实更浓郁。
第二步:过滤。必须用细纱布把茶渣滤得干干净净,否则后面打茶时会涩口。我偷懒用过筛网,结果喉咙里卡了细茶毫,咳嗽了半天。
第三步:加料。将热茶汤倒入茶筒,挖两勺酥油(约15克),抓撮盐,再放提前碾碎的核桃花生末。切记茶汤要滚烫,不然酥油化不开。
第四步:打茶!握住活塞杆匀速上下抽动一百次,手臂发酸时正巧茶油融合。这里分享我的翻车经历:第一次使劲过猛,茶汤从筒口喷出来,把天井里晒的干笋全淋成了“奶茶笋”。现在我会在筒口盖块湿布,完美解决。
第五步:回锅。把打好的茶液倒回锅里小火保温,表面浮着的油花正是精华所在。
第六步:斟茶。要像斟酒那样拉高倒入陶碗,看奶黄色的茶汤在碗里旋出泡沫,才算成功。
几个要命的小细节
酥油茶不能煮沸,否则油茶分离前功尽弃;初饮者酥油减半,否则容易滑肠;剩下的茶渣别扔,我拿来浇天井里的山茶花,比化肥还管用呢。最近发现新玩法:加勺青稞炒面搅成糊状,就是藏式早餐“糌粑”,配着歙县烧饼吃,竟成了中西合璧的早茶。
雨又下大了,瓦片上溅起白茫茫的水雾。我端着陶碗蹲在石阶上,看茶汤映着天井四角的天空。忽然觉得这茶就像徽州——青藏高原的豪迈撞上江南的婉约,竟在喉间化成了第三种味道。隔壁窗台飘来黄梅戏的收音机声,我仰头喝完最后一口,任那点咸香在舌尖慢慢转成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