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格仔饼:九华山下的禅意茶点

频道:菜系 日期: 浏览:6

池州格仔饼:九华山下的禅意茶点

池州格仔饼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九华山佛教鼎盛时期。据《九华山地志》记载,当时僧人为应对漫长坐禅带来的饥饿感,研发了一种以米粉为主料、模具压制成型的便携茶点。其网格状纹路暗合佛家"经纬众生"的哲学思考,蜂蜜的选用则体现"戒杀生"的戒律要求。这种茶点不仅能为修行者快速补充能量,其中添加的茯苓粉更具备健脾宁心的药用价值,尤其适合长期诵经打坐的僧众与登山朝圣的香客

古法新传的制作秘钥

历经宋明两代的改良,现代格仔饼在保留禅食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更精细的工艺体系。核心配方需准备粘米粉100克、葛根粉30克、山泉水80毫升、九华山土蜂蜜15克、茶油5克,另可随季加入桂花或薄荷增添风味。制作模具须选用带1.5厘米深网格的紫檀木模,其木质清香能在烘焙中渗入饼体。

去年深秋参访九华山时,我在甘露寺斋堂亲见监院师傅演示古法制作。当米粉糊倒入预热的模具瞬间,随着"滋啦"声响升起袅袅白雾,整个禅院顿时弥漫着谷物与檀木交融的暖香。师傅特别强调:"面糊稠度当如晨雾凝露,过稠则失其轻盈,过稀难成其形。"这个精准的比喻让我在后续自制时成功掌握了关键节点。

池州格仔饼:九华山下的禅意茶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五步成就禅意茶点

具体制作需严格遵循五个阶段:首先将混合粉料过筛三遍,确保质地如月光般细腻;接着分三次调入40℃温泉水,每次搅拌都需沿同一方向画圆,直至形成可拉出绸带状面糊。第三阶段将模具预热至120℃,刷油后倒入面糊,轻震排除气泡。第四步置于炭火上先猛火定型1分钟,转文火烘烤3分钟,待边缘微卷即可脱模。最后在素饼表面刷层薄蜜,置于竹筛中自然风干半日。

时空交织的品味之道

成品格仔饼当呈现琥珀色网格,对着光线能透出细密气孔。最地道的食用方式是将饼体置于青瓷盏中,浇上刚沏的九华佛茶,待其吸饱茶汤后轻抿。这种食法既延续了古代僧人"茶饼充斋"的传统,又通过现代营养学验证能促进淀粉分解,更易消化吸收。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应以罗汉果糖替代蜂蜜,烘焙温度需始终控制在110-130℃之间,防止焦化产生有害物质。

如今在九华山脚下的芙蓉街,仍能见到手艺人守着祖传模具现场制作。当游客咬着酥脆的格仔饼拾级而上,齿间回荡的不仅是米香与蜜甜,更是穿越千年的禅意对话。这种融合佛教智慧与民间智慧的食物,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在当代健康饮食风潮中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