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溪地水上屋做一碗治愈系的香港车仔面
你说奇怪不?在这大溪地碧蓝海水包围的水上屋里,我偏偏想念起香港庙街那碗热气腾腾的车仔面。可能因为昨天浮潜时被水母轻轻蜇了手臂,现在特别渴望一碗能祛湿散寒、补充元气的食物。车仔面这东西啊,简直就是为咱们这种既要口感又要营养的吃货量身定制的——汤底能驱海岛湿气,面条可补充运动消耗,自选配料还能调节脾胃。特别适合刚结束水上活动的人、被海风吹得发冷的游客,还有像我这样在异国他乡突然犯了中国胃的馋虫。
水上屋里的融合魔法
先说说我特制的海岛版汤底。传统猪骨汤在这里实在油腻,我改用现钓的东星斑鱼骨,配上从本地市场淘到的干贝柱。最妙的是发现屋主种的香茅,掐两节扔进汤里,瞬间有了东南亚风情。记得第一次在台风天做这个汤,整个水上屋摇晃着,汤锅却稳当当地冒着白气,那鲜香把隔壁屋的法国夫妇都引来了,比划着要讨碗汤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五个步骤还原地道风味
第一步熬黄金汤底最关键。鱼骨一定要先煎到焦黄,加入滚开水的那瞬间,汤色立刻变成奶白色。这里有个诀窍:上次我用冰镇过的矿泉水代替常温水,意外发现汤色更浓郁,原来温差越大越容易乳化。第二步煮面条要把握时间,香港带来的全蛋面在沸水里煮1分30秒时口感最弹牙,过凉时直接用过滤海水,面条会带上海盐的鲜味。
第三步准备配料最自由。我习惯用清早赶集买的鲜虾,剥壳时留尾壳造型最好看。油浸鱿鱼须是自创的——把新鲜鱿鱼须用橄榄油慢浸半小时,再快速油炸,这样外脆内嫩还不油腻。第四步组合环节就像画画,先铺焯好的豆芽打底,码上面条后沿碗边摆虾、鱿鱼、鱼丸,最后在中间堆上切丝的本地青木瓜。第五步浇汤点睛,热汤要从边缘缓缓注入,看到配料在汤里轻轻浮动时,撒上炸红葱头和香菜,这碗融合了香港魂与大溪地肉的车仔面就成了!
翻车经验值千金
上个月教日本游客制作时翻过车。想着用新鲜椰汁代替部分高汤,结果椰油遇热分离,汤面浮着白色油花。后来发现要等汤温降至80度再混入椰汁,这个教训让我明白传统配方不能随意改动。还有次贪心加了太多配料,汤味被抢得干干净净,果然“少即是多”在车仔面这里也是真理。
给海上厨神的温馨提示
在水上屋做饭要特别注意防风,我的汤锅曾被突然的海风掀翻过。现在每次熬汤都记得盖留缝的锅盖。配料最好现备现用,海岛高温下食材变质很快。要是遇到下雨天湿度大,面条可以少煮15秒,因为吸水速度会变慢。最后吃面前先喝汤,既能尝到最佳风味,还能暖胃驱寒,这可是香港老师傅传下来的养生之道。
当捧着这碗映着潟湖蓝光的车仔面,看鱼群在玻璃地板下游弋,你会觉得全世界的美好都盛在这只碗里了。所以啊,不管身在香港还是大溪地,只要有心,哪里都能做出治愈灵魂的车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