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浦町夕阳下酿一壶甘肃杏皮酒
你肯定想不到,我第一次喝杏皮酒是在片场挨完揍之后。那天替主角从二楼摔下来,浑身疼得直抽抽,武指偷偷塞给我一壶琥珀色的液体。抿一口,酸中带甜的杏香顺着喉咙滑下去,没过半小时,身上的瘀青居然没那么火烧火燎了。自那以后,我这替身演员就迷上了这门手艺。
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果酒。甘肃老家管它叫"行走的止疼药",陇南一带的老乡上山干活总要揣一壶。杏肉本身润肺止咳,连杏皮一起发酵后,解暑解腻不说,还能缓解肌肉酸痛。特别适合我们这种武行、长期咳嗽的烟嗓老哥,还有夏天胃口不好的姑娘。上回拍雨戏淋了整夜,组里五个人感冒,就我靠这酒扛过来了。
河浦町的夕阳酿造法
说来也巧,我在河浦町租的老房子西晒特别厉害,每天下午四点开始,整个厨房就像泡在蜂蜜水里。这种柔和的夕照最适合发酵——太烈的阳光会杀死酵母,完全阴凉又醒不了酒魂。
准备材料特别简单:两斤新鲜黄杏(带皮!)、一斤冰糖、五克酒曲。杏子要选手感稍硬的,表皮有细绒毛的那种。记得去年七月在千叶超市抢到最后两筐青梅,结果酿出来酸倒牙,后来才懂必须用杏——这是用惨痛教训换来的经验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具体做法咱一步一步来:
1. 把杏子倒进竹筐,放在河浦町的夕阳下晒半小时。这步特别妙,温热的杏香会飘满整个院子,隔壁九十岁的日本老太太总在这时探头张望。
2. 每个杏子用牙签扎二十来个孔。我通常蹲在檐廊边扎,夕照把杏子照得透亮,能看见蜜色的汁水在孔眼边凝聚。这活儿急不得,有回赶夜戏扎得太浅,发酵时杏肉胀破皮,整罐酒都浑浊了。
3. 找口玻璃罐,按一层杏子一层冰糖码放。最关键的来了——去年中秋前我贪心多加了半斤糖,结果发酵时罐子半夜"砰"地炸开,黏糊糊的杏肉糊满了天花板。所以糖量宁少勿多,离罐口至少留两指空间。
4. 酒曲用三十度温水化开,缓缓倒进罐子。这时夕阳正好斜射在罐壁上,能看见冰糖像融化的琥珀慢慢下沉。
5. 蒙上纱布扎紧口,摆在每日能晒到夕阳的窗台。接下来七天,每天傍晚轻轻摇晃罐子,你会听见细密的气泡声像远雷滚过。
6. 第七天落日时分,用纱布过滤出杏肉。这时的酒液还是浑浊的淡金色,别急,再封罐静置半个月。
7. 等到某个黄昏,你举起罐子对着晚霞,看见酒体变成清亮的橙红色,杯底有细碎的金沙沉淀——成了!
藏在罐子里的生死经验
注意事项可得认真听。发酵期间千万别手贱开盖,我有次好奇掀开闻香,结果飞进小虫,整罐长白毛报废。过滤时要用新纱布,旧抹布上的油腥会毁掉酒香。最重要的是,酿好的杏皮酒要装进陶罐存在阴凉处,我试过用漂亮玻璃瓶放窗台,三个月后味道酸得像醋。
现在每回拍危险动作前,我都要抿一小杯。这酒就像我们替身演员,看着平常无奇,紧要时却能给人撑着腰骨的暖意。上周从疾驰的马车跳下来时,怀里还飘着昨夜酿新酒时沾上的杏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