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人故居里做一碗暖到心底的遵义羊肉粉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那些高大上的米其林菜谱,来说说这碗能让你从舌尖暖到脚底的遵义羊肉粉。有意思的是,我第一次做这碗粉,可不是在自家厨房,而是在一个老式名人故居的偏房里——那地方以前是主人家的厨房,老灶台、旧木窗,做这传统美食特别有感觉。想象一下,你在百年老屋里熬着羊汤,香味飘过天井,连游客都忍不住探头问:“这是在做什么好吃的呀?”
先说说这碗粉的来历。遵义羊肉粉可是贵州的“老字号”,据说从清朝乾隆年间就有了,算下来得有三百多年历史。以前是赶马帮的人最爱吃的——你想啊,翻山越岭的汉子,一碗热腾腾的羊肉粉下肚,既解乏又暖身。这汤头用了十几种药材,都是贵州本地的山货,像草果、砂仁这些,不仅去膻,还能温中健脾。特别适合容易手脚冰凉的人、体力消耗大的上班族,还有冬天总觉得自己像个“冷血动物”的朋友。不过要是你最近上火得厉害,建议少放点辣椒,或者把汤面上的红油撇掉一些。
准备食材这事儿真不能马虎
要做地道的遵义羊肉粉,你得备齐这些:带皮山羊肉两斤(前腿肉最好)、粗米粉半斤、遵义朝天椒一两、花椒半两,还有炖肉料包(草果两颗、砂仁三粒、山奈两片、八角一个)。配料需要生姜一大块、蒜苗两根、香菜一小把。对了,一定要用贵州的糊辣椒——就是把干辣椒烤到微焦再捣碎,那种焦香味是灵魂!
在故居那个老厨房里,我发现个有意思的事:老灶台的火候特别稳,熬汤时能保持那种“咕嘟咕嘟”不沸腾的状态。有次我在家用燃气灶,一不小心就把汤烧滚了,结果汤色发白,香味也差了些。后来我学乖了,在故居做完后,回家就用砂锅小火慢炖,效果立马提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跟着我一步步来,保证你能做出那个味儿
第一步,处理羊肉是关键。把羊肉泡冷水两小时,中间换三次水,这样能去掉大部分血水。然后在故居那个大铁锅里冷水下锅,加三片姜,煮开后撇去浮沫——这步千万不能省,要不然汤会有腥味。
第二步,煸香料。锅里放少许菜籽油,把切块的生姜和干辣椒、花椒一起小火炒香,等到辣椒变成深红色就关火。这个香味啊,在故居那个挑高的老厨房里能飘好久,上次还有个小朋友扒着门框说:“妈妈,这个辣椒味好香啊!”
第三步,熬汤。把焯好水的羊肉和炒香的调料一起放进深锅,加水没过食材两指高,放入料包。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盖上盖子慢炖两小时。这时候你能去做其他事——我上次在故居等着的时候,还去参观了主人的书房,时间过得特别快。
第四步,准备米粉和配料。粗米粉要提前用温水泡软,煮的时候水开下锅,烫一分钟就捞起。蒜苗切碎,香菜切段,糊辣椒用个小碟子装好——这些都是最后撒在粉上的。
第五步,羊肉切片。炖好的羊肉捞出来晾到不烫手,切成薄片。记得留几块带骨的,有人就爱啃那个骨头。汤要保持微沸状态,用滤网把料渣都捞干净。
第六步,组装成品。大碗里先放烫好的米粉,铺上羊肉片,浇上滚烫的羊汤,最后撒蒜苗、香菜,淋一勺辣椒油。吃之前一定要先喝口汤,再吃粉,这是当地人的习惯。
这几个小贴士能让你少走弯路
选羊肉时最好挑颜色鲜红、脂肪均匀的,我一般在清真肉铺买。熬汤时切记不要中途加水,如果实在要加,必须加热水。辣椒油可以提前多做点存着——用菜籽油加热到微微冒烟,关火稍晾凉后泼在糊辣椒上,那个香气才正宗。最后提醒,米粉不能煮太久,否则就失去那种弹牙的口感了。
记得在故居做这碗粉那次,正好碰到个遵义来的游客,他尝了一口就说:“这味道,像极了我老家巷口那家开了三十年的老店!”那一刻,看着碗里热气腾腾的羊肉粉,再看看周围古色古香的环境,突然觉得,美食真的能穿越时空,把不同时代的人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