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利葡萄酒庄露天厨房,邂逅海口海南椰丝粑

频道:菜品 日期: 浏览:4

在智利葡萄酒庄露天厨房,邂逅海口海南椰丝粑

朋友们,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我正站在智利科尔查瓜山谷的一个葡萄酒庄露天厨房里,眼前是绵延的葡萄藤,安第斯山脉在远处若隐若现。空气中飘着葡萄酒的醇香,而我的手里,却在制作一道来自中国热带海岛的传统点心——海南椰丝粑。这种奇妙的碰撞,就像智利的Carménère红酒遇上海南的椰子,看似不搭,却产生了令人惊喜的火花

为什么要在葡萄酒庄做椰丝粑?

海南椰丝粑可不是普通的小吃。它用新鲜椰肉和糯米粉制成,椰肉富含中链脂肪酸,容易消化还能提供持久能量;糯米补中益气,适合脾胃虚弱的人。在品酒的间隙吃上一块,既能缓解酒精对胃部的刺激,又能快速补充体力。特别适合像我们这样在户外活动、需要保持精力的人,还有注重养生又戒不掉甜食的吃货们。上次酒庄来了个中国旅游团,有位阿姨因为品酒太多觉得胃不舒服,尝了我做的椰丝粑后直说比胃药还管用。

说到做法,其实特别适合在露天厨房操作,因为整个过程就像葡萄酒酿造一样,需要与自然元素互动。我先来说说需要准备的材料:糯米粉300克(建议用泰国水磨糯米粉,口感更细腻)、新鲜椰肉200克(如果买不到新鲜椰子,也可以用无添加的椰丝泡发)、白糖80克(可根据口味调整)、椰浆50毫升、香蕉叶若干片(用来垫底,既能防粘又增添清香)。在智利找香蕉叶可费了我不少劲,最后是在圣地亚哥的拉丁市场发现的替代品

跟着我一步步来制作

第一步,处理椰子。把椰肉刨成丝,这里有个小窍门:如果你像我一样在露天厨房工作,可以借着阳光判断椰肉的厚度——颜色透亮的部位最嫩。记得有次我太专注,差点把刨丝器掉进葡萄酒发酵桶,吓得旁边的酿酒师一把抱住桶,那画面现在想想都好笑。

第二步,炒制椰丝馅。用中小火翻炒椰丝,待水分稍干时加入白糖,炒到金黄粘稠。智利的海拔让这里的水沸点较低,所以炒制时间要比在海南长2-3分钟。

第三步,和面团。将糯米粉慢慢加入温水和椰浆,揉成光滑不粘手的面团。水要分次加入,直到面团达到耳垂般的柔软度在智利葡萄酒庄露天厨房,邂逅海口海南椰丝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四步,包馅成型。取鸡蛋大小的面团,在掌心压成圆片,包入椰丝馅后收口搓圆。我习惯用左手托着面团,右手拇指按压旋转,这个手法跟我之前在北京学做驴打滚时一模一样。

第五步,蒸制。在蒸笼铺上洗净的香蕉叶,水开后蒸10-12分钟。露天厨房的柴火灶让蒸制时间有所变化,我的经验是看到粑粑变得半透明,表面有光泽时就差不多了。

最后一步,也是最享受的——摆盘。我把蒸好的椰丝粑放在当地手工制作的陶碟上,旁边配上一杯酒庄的晚收甜白葡萄酒。椰香与酒香在空气中交融,那种感觉,就像太平洋的海风穿越安第斯山脉,奇妙极了。

几个关键注意事项

在露天厨房制作时要特别注意防风,突然的山风可能会让火候不稳定。糯米面团容易干裂,暂时不用的部分要用湿布盖好。蒸好后不要立即开盖,焖2-3分钟可以防止塌陷。最重要的是,椰丝粑最好趁热吃,如果放凉了需要重新蒸一下,千万不要微波加热,那样会变得硬邦邦的。

站在这个离海南两万公里的地方,做着家乡的点心,我突然觉得美食就像音乐,不需要翻译就能打动人心。智利的酿酒师们尝过后都说,这椰丝粑配上他们的甜酒,简直是天作之合。也许这就是食物的魔力——它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连接起看似毫无关联的人与地方

关键词: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