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下做内蒙古果条,这搭配绝了!
朋友们,今天咱不聊青城山的道观云海,偏偏要在山脚下捣鼓一道内蒙古传统面食——果条!您可能要问,这草原吃食跟四川盆地有啥关系?嘿,您可别小看这金黄油亮的炸面条,它既能当零嘴又能顶饱,特别适合爬山带着。老人孩子吃着不费牙,上班族揣两包当加班粮,要是家里有脾胃虚弱的,用奶茶泡软了吃更是暖胃又舒坦。
昨儿个我蹲在农家土灶前琢磨,青城山这湿度都快能拧出水了,正需要这种耐储存的干粮。您瞧院里晾的衣裳三天都干不透,但果条炸透后装罐子里,放半个月都嘎嘣脆。下面我把老牧民教的方子改良了下,咱用农家土灶照样能做得香飘满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步:和面讲究三光
取两碗河套雪花粉,打三个土鸡蛋进去——记得上次我偷懒少放个鸡蛋,炸出来硬得能砸核桃!再加半勺盐花,缓缓倒入温牛奶。这时候关键来了:得边倒边用筷子画漩涡,等面粉变成絮状再上手揉。要揉到盆光、面光、手光的三光境界,盖上半湿的蒸布醒半小时。
第二步:擀面要听雷声
醒好的面团得使劲捶打,我通常放在榆木案板上用擀面杖反复碾压。您听“咚咚”的闷响声跟远处打雷似的,这就说明面上劲了。记得有回我在暴雨前赶工,擀面声跟雷声混在一起,吓得邻居以为山崩了跑来敲门!
第三步:切条如柳叶
把面皮卷在擀面杖上,用刀划开成半指宽的面片。这步特别解压,刀刃划过面皮的“沙沙”声,跟风吹竹林一个调调。切好的面条要马上抖开,撒上干粉防粘连,您看它们垂在竹筛里,是不是特像老君阁檐角挂的雨帘?
第四步:柴火定油温
菜籽油倒进铁锅烧到六成热,教您个土法子:扔根面条下锅,要是它“刺啦”一声浮起来,周围冒细密金泡就正好。我们农家灶火候难控,得随时备碗冷水,见油锅冒青烟就洒几滴降温。
第五步:翻炸看云色
抓把面丝轻轻滑进油锅,它们会在油里瞬间开花。用长竹筷轻轻拨动,看这些金黄小棍在锅里翻滚,像不像青城山常见的蜡梅枝?等颜色从乳白转为淡黄,最后变成琥珀色,立马捞起沥油。
最后把炸好的果条摊在竹簸箕里,趁着山风晾凉。您听,酥脆的碰撞声混着蝉鸣,这才是最动人的农家乐。不过得提醒您:炸的时候油温千万别过高,我头回做时贪快,结果炸出一锅小煤棍;储存时记得放几粒花椒防虫,但别用密封袋,山里潮气闷着反而容易回软。
藏在烟火里的道理
您看这内蒙古果条配青城山柴灶,竟意外地合拍。其实美食哪有什么地域界限,就像此刻屋檐下挂的腊肉,伴着草原风味在晨雾里飘香。要是您来青城山做客,准能看见我系着围裙在柿子树下炸果条,一锅锅金灿灿的,比道观的琉璃瓦还亮眼呢!